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小人物的英杰传>126.就让我在你那里躲躲清闲好了Ⅰ
我们全部的计划。”

“还真是敏锐的直觉啊。文和啊,你觉得我们有能力将他绑到我们的战车上么?”

“除非你打算学董卓将他一辈子都关在天牢里,不过董卓能这么做,主公你嘛……”

“我怎么了?”

“我可是听说这位来自颍川的荀公达和钟元常当初在洛阳时关系是极好的……”

“好吧,我原本还打算通过荀公达将他的那个叔叔荀文若骗来呢。”

“就好像当初主公逼着阎公将无知的我骗到西河一样么?”

“算了,你就不要提那段黑历史吧……”

荀攸若是真的不想合作李书实也的确拿他没有半点办法,他又不能真学着董卓将荀攸咔嚓了事,毕竟这个时候大汉在名义上还是一个国家,既不像曾经的春秋战国也不想后来的三分天下,对于人才可以秉承着“我得不到也不能让别人得到”的想法,甚至如果你做得太过火,整个社会舆论都会对你非常不利,而董卓现在的遭遇便是最好的例证。

话说这位老兄要不是背了汉帝的招牌,天知道他手底下能剩下几个文官,而实际上他入洛阳前能拿的出手的似乎也只有李儒一个人,剩下的不是能力一般,就是和董卓互相看不上眼。

李书实本来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这两年随着当初胡昭所教授的一些学生逐渐充实到地方,保证了各级地方官学的运转,再加上李书实与地方世家的逐步和解,整个舆论才没有曾经那般苛刻,但是哪怕是这样,并州对于那些外地的世家豪强子弟的吸引力仍然不强。

这也是强求不来的事情,毕竟教育这东西没有个十年的功夫是根本看不出效果的,而想要真正自成体系,只怕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投入才能逐渐见到效果。

至少科举制度从隋唐初创一直到明清集大成一共花费了数百年的时间,而且其中还经历了多次世家豪强种种手段的抵制,最终才成为社会公认的人才获取方式,而期间还伴随了造纸术的改良以及印刷术的改良等等有效降低读书成本技术的普及,并最终形成了“穷文富武”,也就是说最普通的学子也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知识的社会环境。

甚至有人考证清末时农村的识字率甚至还要超过新中国5,60年代的标准。

说了这么多,李书实只是想要抒发一下自己渴求人才的心情。虽然无法与曹操那“周公吐哺”的作风相提并论,毕竟老曹多少有些强迫症,但是李书实还是很清楚人才的重要性,有的时候哪怕知道自己的希望并不算大,但是还是忍不住想要试上一试。

只不过受到的打击多了以后变得“现实”了一些而已。

当然,有的时候如果情况允许的话也会讲究一些“策略”的。


状态提示:126.就让我在你那里躲躲清闲好了Ⅰ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