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这种假设以对方的精明或许并不难做到,毕竟即使不知道有着这样一句“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经典,但是明哲保身这种东西对于已经经历过黄巾起义这样疯狂年代却还能活下来的人而言有着特殊的领悟。事实上如果不是有着这样的领悟,对方也不会主动联系上袁家的势力,要知道对方可是身处公孙瓒的势力范围之中,哪怕在海上也依然如此。
只是对于后一种可能,袁方能做的也就只有苦笑二字了,毕竟哪怕是他这样的存在在他的那位名义上的父亲眼中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的意义呢?只不过相比于眼前的这位普普通通的黄巾军残部渠帅,他的存在或许能稍稍值钱那么一点点,但也仅仅是那么一点点罢了。
秩序这东西在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自然会拼命抗争或者抱怨其的不公。可是当这秩序的权柄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为自己所用的时候,原本的抱怨和抗争就会变成固执的秩序守护者。
改革的名号说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如果没有切肤之痛甚至是覆亡的危机,又会有几个人心甘情愿的去行那未知的旅程呢。所以说历史上的改革者要么是逼不得已不得不改。要么的确有眼光远大到远超世人的存在,只是后者大半变成了世人口中的疯子,只有那少数的一小部分可以享受到世人的赞誉,而且这一小部分人当中的大部分所获得的赞誉还是在他们死后。
那些改革的受益者自然不会吝惜于自己的苍白的赞美,反正他们不是改革者。不需要承担那一步错便万劫不复的压力,他们是新的固执的秩序守护者,守护着新的秩序,一代一代,最终走向旧的一个轮回的末段和新的一个轮回的开端,开启那新的未知的旅途和冒险。
或许袁方看不到如此遥远和飘渺的事情,但是聪明如他对于人心的洞察自然有着自己独到的地方,哪怕仅仅是一些细小的动作和表情,哪怕无法如同现代的那些专门研究“微表情”的侦探或者科学家那样事无巨细的了解一切,却也足够他脑补出足够多的情报了。然后再将这些亲眼所见的东西与之前道听途说的事情结合起来,就是一篇大好的分析报告。
当然,这样的东西大部分都只属于他自己,对其他人哪怕是他的父亲也会秘而不宣的。
“如此,公孙渠帅是否需要休整一下,如果需要三五天整肃部队收拾残局,我袁方还是有这个权力替邟乡侯做这个主的。只不过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只怕就算是我与邟乡侯都愿意给贵部时间,前线的事情一天三变出了什么变数,不论结果是好是坏对渠帅都不是什么好事。”
袁方并没有询问之前那群迎接他们的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反正只要知道那是阻碍他们两方合作的人就足够了,故此他干脆跳过了这一段进入到了正题之中。
“某家的这点小事如何敢让袁太守记挂,好叫贵客放心,三五之日已是太长。最多后日某家便可尽起数万大军,不论是攻打右北平阶段那公孙瓒的后路,亦或是前往渤海与袁太守遥相呼应不过是袁太守一句吩咐。就算那公孙瓒勇比项藉,我公孙漠也可做一彭越嘛。”
公孙漠自然听出了袁方口中的意思:如果他磨蹭的时间太长,无论袁绍是胜是败对他而言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如果袁绍胜了,那么没有出一份力气的他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功劳。那么想要借着与袁绍搭上线从而摆脱现在这种尴尬身份的梦想自然无法实现。而如果袁绍不幸战败,那么为了给公孙瓒添堵,自然也会将他这股就在公孙瓒老巢边上的势力抛出来,不但可以给公孙瓒添堵,而且还逼着公孙瓒分兵解决这个天大的隐患。
别看公孙漠和公孙瓒都姓公孙,可是就如同公孙瓒和公孙度之间不是一家人一样,公孙漠与公孙瓒之间也没啥亲缘关系。公孙漠是泰山郡人,所尊的祖先是春秋时期卫国的神射手公孙丁——此人不但自己善射,而且还教出不少优秀的徒弟和徒孙,后来因为徒弟的缘故被齐国礼聘入齐教授射箭之法并在齐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泰山郡民风彪悍,尤其擅长射箭,所以将这样一位射术出众的人物认作祖先倒也的确算得上是一条实惠的好大腿。
事实上就算公孙漠认了与公孙瓒同样的祖先,只怕公孙瓒也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毕竟这位公孙漠的来头事实上也真的不小,只不过这个背景可是比曹操那个“赘阉遗丑”还要糟糕——他的父亲可是当初在泰山郡叛乱的公孙举,而他的哥哥便是泰山郡有名的大盗公孙犊。
只可惜做父亲的被当时如日中天的“屠夫”段颎杀得片甲不留哭爹喊娘,只留下当时还很小的哥哥和他不得不隐名埋姓四处流浪逃命。后来他的哥哥逐渐长大成人,成为泰山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并且曾经和兖州刺史第五种还有泰山太守苑康多次作对。虽说后来一度投降,但是因为侯览、单超等宦官的“帮助”很快便有逍遥快活起来,甚至还曾有过截杀苑康的举动,虽说最终主动退去。但是在某些士人眼中无疑留下了极其恶劣的印象。
公孙漠虽说没有他的兄长出名,不过书读得倒是要比他的那个兄长多上一点,眼界自然也就不再局限于那“小小的”泰山一郡,故此才有了加入青州黄巾军并逐步成长为头目,甚至为了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趁着张角北上的机会进入到了幽州。这才凭借对异族的战争成为一方渠帅。可以说在黄巾军败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