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穿越重生>新列强时代>第五百四十八章 ‘汉奸’窝
遍存在,成为令官员们头疼的大问题。

因此,历此对外作战时,清军不得不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一面是要对付装备先进的英军,另一面则是要对付数量庞大的援英者。

甚至,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剿灭“汉‘奸’”是比抗击英军更紧要的事。比如“靖逆将军”奕山在对道光皇帝上奏战果时,每次都把“杀死汉‘奸’”放在斩杀英军官兵的前面。

所谓“汉‘奸’”,大多数原本是和英国贸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商人和苦力。在中英‘交’战的局面下,自然容易被国人排斥。而纪律散漫的官兵为了谎报战绩,滥杀贫民,污名为“汉‘奸’”,反过来又更加大了援英者的数量。

尽管“汉‘奸’”一词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在中国开始被广泛使用,但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则要追溯到更早之前。由于“夷夏之防”被过度关注,嘉庆皇帝就曾称那些为暹罗(泰国的古城)充当贡使的中国商人为“汉‘奸’”。

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由于大量串通英商走‘私’鸦,片的中国贩子的存在,“汉‘奸’”一词被使用得更加普遍。

1839年12月,受命到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禁止了与英国的通商,那些违反禁令继续与英国人做生意的商人统统成为“汉‘奸’”。

1840年‘春’天,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里,林则徐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态度,即最坏的敌人不是英国人,而是那数不清的与英国人往来的商人、水手和为英国人劳动的“苦力”。

随着局势的越发紧张,这种“汉‘奸’”行为也就越发让林则徐不能容忍。1840年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中国“汉‘奸’”正式成为了英军得力的“第五纵队”。当中国向导带着英军通过素称难行的珠江水道时,林则徐的愤怒达到了极点,认为正是“汉‘奸’”破坏了他辛苦营设的水上防线。

在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英军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又拨夷兵汉‘奸’数百名,由大角山后缘山而上,从墙缺处打进攻台……其攻沙角炮台也,逆先拨黑夷千余名,汉‘奸’百余名,由穿鼻湾登岸,逆兵船则攻炮台前面,黑夷从山后攻炮台后面,我兵两面受敌。”。

林则徐在家信中也提及此次战役中的“汉‘奸’”之害,他们“或冒官兵号衣,或穿夷服,用梯牵引而上。”既为英军带路,又帮助英军作战。

1841年5月份,英军兵临广州城下,趁夜在“汉‘奸’”的指引下夺取炮台,攻下城‘门’。5月27日,广州守将奕山被迫求和,与英军缔结了《广州和约》。满清亲贵们把清军战败的责任不断地归咎于“汉‘奸’”。

在他们的眼里,“汉‘奸’”无所不在。奕经形容两广一带“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皆为‘奸’匪”;为了消除这种恐惧,琦善甚至提出了“防民甚于防寇”的观点。

不仅仅是在广东,在其他地方,凡是英军所到之处,都有“汉‘奸’”接应。

在宁‘波’,被清军拿获的名为虞得倡的宁‘波’汉‘奸’供称:“夷人用汉‘奸’各处打听信息,日日有报,或数十起,或一二十起。”

在定海,英军在“汉‘奸’”引导下,从清军设防薄弱的后山登岸。1842年7月英军攻镇江,“遣汉‘奸’驶驾杉板船,预伏岸侧,乘火轮船开炮头,舍命登岸。”

真真是汉‘奸’成群贼寇聚窝,广州就是这么个地方……;--52108+dd856+18620120-->


状态提示:第五百四十八章 ‘汉奸’窝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