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网络的速度并不快,信号强度好的时候上传速度也就10kb左右。山里人迹罕见,手机信号塔又少,信号自然好不到哪去。一直在上传数据的终端设备也就只有2~3kb的上传速度,而且还十分不稳定,经常中断。
移动机房这面再一做手脚,那面上传数据就直接降到了几到几十节左右的速度。如果对方上传的数据中包含高清照片和视频文件,基本传到天亮也传不完。
部队这面收到情报后,侦查卫星马上调整角度锁定了东部丘陵地带,无人机也纷纷被调过去做补充侦查,区域内的各支搜索部队接到命令加紧搜索。不过二十多分钟过去,除了己方搜索人员并没有发现其它目标。
由于丘陵地带地势复杂,基站、信号塔数量也少,agps想进行相对精确的定位非常困难。只能通过可疑终端设备的持续数据交换,来逐渐缩小定位范围。
等定位缩小到直径一公里左右时,导演部命令周围的所有搜索队形成包围圈围了上去。
等卫星再次调整好角度锁定目标区域时,技侦组技术员忽然惊疑了一声:“哎?这里出现了一支队伍,十…”技术员快速清点了一下捕捉到的热感信号:“十三人,一支十三人的不明小队。”
“十三人?”岳建军皱着眉头轻声念叨了一句。
范围内的所有搜索部队,都是有组织的在进行搜索。在卫星反馈回来的热感应图像中一目了然,这忽然出现的十三人小队,一时间让指挥部里的人有些迷糊。
“曲森他们是不是十三人?”已经回到指挥部的周莉忽然问了一句。
“找出他们的呼叫代码,确认一下。”岳建军也想起来自己的控制区内,还有曲森一队人在行动着。
周莉得到命令后马上联系了红方指挥中心,得到了曲森通讯器的代码后马上呼叫。确认之后,为他们提供了目标指引。
曲森小队离可疑通讯终端设备算是比较近的,在目标区域内搜索了一阵,又陆续有几支蓝方搜索队赶到。大家互相核对过身份后马上合到一起,构成更大范围的散兵线搜索目标。
一公里的范围听起来并不大,但因为地形复杂,凌晨时段能见度又极低,非常不利于搜索。随着其它围上来的搜索队陆续赶到,直径一公里的范围内汇聚了近五百名战士进行拉网式搜索。
曲森跟着大队对目标区域完成了一次横穿后,再加上其它方向的拉网过筛子,基本可以排除这片区域内存在可疑人员的可能。
就在这是他猛地想起,那三个人迷晕留守的两个红方战士后,是把人藏在树冠里的,保不齐就会故技重施。尽管人躲在树上的可能性不大,但他们很可能把通讯设备放在树上传数据,便大喊了一声:“留意头顶,树冠上!”
提醒了周围战士们后,曲森又迅速把自己的判断反馈给蓝方指挥部。通讯组那面立刻对范围内进行了通讯广播。
这一下,无数的手电光转为向上,开始检查周围林木树冠上的情况。
大约十分钟以后,有搜索队汇报,在一颗树的顶部枝桠间,发现了一个不大的迷彩单肩背包。
曲森收到消息后第一时间赶了过去,到的时候战士们已经从树上取下了背包,不过因为怕损坏上面留下的线索没敢乱动。
曲森到了之后用袖口垫着小心的打开了背包,发现里面除了一个巴掌大,类似于微型笔记本的电子设备外,并没有其它东西。
打开微型笔记本,看到液晶屏幕上显示着上传进度条,已经进展到39。虽然曲森很想看看这玩应儿正在上传的是什么东西,不过怕触碰键盘后影响到上面可能留下的指纹线索没敢乱动。
原封不动的放回去,交给两名体力还算充沛的蓝方侦察连战士,让他们用最快速度把东西送到演习导演部。导演部那面收到消息后也已经派车正在往这面赶。
移动公司机房那面的消息是,这台终端设备是被锁定时间前约四十分钟开始上传的数据。
那么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台电子设备是疑似敌方谍报人员,为了吸引追捕部队的注意力方便自己逃脱,故意留下并设置了延时启动。
另一种是,他们发现已经被困在演习区域内,为了防止这趟白忙活,才寻找信号好的地方试图利用网络把采集到的数据传走。
第一种情况暂且不论,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就说明那三个疑似敌方谍报人员,最少有一人,现在就被困在演习区域内。
这一判断让已经疲惫不堪的各支搜索队重新振作起精神,在演习导演部的统一部署下,再次在演习区域内展开搜索。
而演习区域外围,现役军人、武警部队和预备役民兵已经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而且密不透风的包围圈。等到天亮以后,就会开始地毯式排查。
发现的微型笔记本被送到演习导演部后,地方警察派来的技侦人员检查并确认,设备表面没有任何指纹及其它有效痕迹后,存储器被打开。
里面一共有三百多兆压缩过的图片、视频以及音频文件,简单的查看后发现,这些资料都是通过不同设备拍摄和录制的参演双方的各种武器装备信息,好多都是通过长焦镜头捕捉的细节资料。
这些资料的意义根本不需要多说,很快军方和警方高层领导同时下达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动用一切能动用的手段,必须将出现在演习区域内的三名敌方谍报人员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