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仙侠修真>平凡的明穿日子>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集权

徐家这方面都对接下来的大理寺审案胸有成竹,徐烨除了打人不对,再没有一毛钱的过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反而彰显一派君子风范。

徐烨自己倒是很惭愧,惊动了朝廷,丢人现眼,自动请假闭门思过。

这因此使他认识到了官场上的复杂,人家只要认为站着理,说不买账就不买账,国公世子又能如何?自小到大顺风顺水,徐煜终于体会到了父亲的不易,为何低调的隐居家里。

别说父亲等勋臣了,如今连那些藩王都没人瞧得起,徐煜意识到不能再想当然的骄傲下去,归根到底顶着国公家的光环外,面子是要靠自己争取的。

宣德皇帝不允许藩王进京祝贺,说白了就是发出明确信号,因藩王进京,一路上任何官员都得迎接,哪怕贵为三公,往往让天下臣民意识到,众藩王和洪武朝一样,可以上管军,下管民,甚至当帝王无道,能学燕王玩一玩清君侧的争霸游戏。

不许藩王进京,自然就不许他们离开封地,大大削弱了影响力,加上限制军权消减护卫等一系列明的暗的手段,各王府一如历史上一样,渐渐成为被圈养的猪了。

§瞻基的作法与他父亲一脉相承,对待武勋功臣同样如此,张辅被高高挂起,徐灏自动推让,一举使得在军方的影响力大不如前。

§高炽曾赐给杨士奇、金幼孜、杨荣、夏元吉等大臣一颗刻有“绳愆纠缪”字样的银章,凭此可以写密折,这样的作法武则天用过,满清皇帝也学过。

历史上。三杨大臣之一的杨溥因朱高炽的牵连,被朱棣关押了十年之久,朱高炽继位后,杨溥受到的信任不在其他阁臣之下,而对于同样被关押的杨士奇等。朱高炽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君臣之间的患难关系是其他人所无法具备的。

徐灏一手改变了历史,他取而代之,与洪熙皇帝的亲密关系远超任何人。同时,内阁大臣在对待合法的储君朱瞻基时,与历史上一模一样的效忠。这就是为何朱瞻基登基后,和历史上一样对阁臣们信任有加的原因。

§瞻基提高内阁的官位和权利,是出于加强皇权即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内阁进一步集权于皇帝,摆脱掉功勋武将的巨大影响。

解缙在朝廷上的仗义执言。自然令朱瞻基感到很不舒服,很快下旨封赏解缙做了三孤之一的少师,然后将杨溥、陈山和张瑛三位大臣调入内阁,三人都是他做太子时的教师。

如此内阁又形成了新七人体制,分别是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黄淮、杨溥、张瑛、陈山。

←息传来,徐灏知道历史上有名的“三杨”,三杨是忠臣不假,但不是完人。作为最受器重的内阁大臣,对宣德朝的由盛转衰,无疑负有责任。

徐灏在不动声色的观察内阁。显然陈山和张瑛没什么能力,饱读诗书一肚子学问的大儒,擅长夸夸其谈,处理复杂的政务显然是外行。

黄淮是五朝元老,官至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先后两度主持会试。屡次参与监国,其人治事果断通达。带人温和宽厚,史上评价他“公在辅导。有古臣之风”。

可惜黄淮年纪大了,面对逐渐合流的三杨,隐隐流露出退隐山林的心思。

徐灏与黄淮没什么交情,也不可能劝这位六十岁高龄的老人继续坚守岗位。…

金幼孜进大学士,依旧担任翰林学士,如今负责修仁宗实录。徐灏知道金幼孜身体不好,年纪也不小了,就是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内阁将是三杨的地盘。

最明显的就是杨士奇隐隐有成为首辅的倾向,他和杨荣获得最关键的吏部人事推荐权和任免权,这一段时日以来,杨士奇和内阁大臣经过精选之后,向皇帝推荐的官员,几乎完全被朱瞻基采纳,由此内阁权柄日重。

对此徐灏不以为忧,三杨虽说眷恋权势,但操守是值得信赖的,先后推荐了以廉明刚直著称的多位官员,分别担任左右都御使等职,又奏请帝王委派高谷、周忱、况中、于谦等人出任要职。

历史上,正是这些少壮派文臣的脱颖而出,使得在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的危机下,于谦能够带领臣民一举力挽狂澜。

朱瞻基不是勤勉的皇帝,喜欢艺术喜欢射猎,给了杨士奇和杨荣一部分吏部尚书的权利,即可不经过吏部的选拔,帝王的任命,拥有直接任免一些官员的人事权。

内阁里,徐灏最欣赏精通军事的杨荣,不算黄淮金幼孜等老臣,杨荣是朝野内外普遍评价罕见的精明干练,能力超过了杨士奇和解缙,但杨荣有个最大的缺陷,不能容人过失,往往直斥其非。

早在洪熙时期,骤登高位的杨荣被官员们嫉妒,关系也很紧张,许多大臣想把他挤出内阁,公推杨荣出任国子监祭酒。

朱高炽不同意,这和朱棣的作法一样,杨荣呢也没接受教训,依旧我行我素不给任何人面子。如今他不断的攻击杨士奇夏元吉等人的过错,宫里的消息是引起了朱瞻基的不快。

观察这一切的徐灏得出了结论,杨士奇出于政治考虑和胸襟,会主动缓和与杨荣的关系,耿直的人才让人放心。

但内阁的权利逐渐集中在“三杨”手中,朱瞻基势必将提拔亲信太监用来制衡,他不放心藩王,不放心功勋,不放心文臣,那么除了身边的宦官,他还能去信任谁?这不是朱瞻基的错误,徐灏自问他要是当上了皇帝,大概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八十五章 集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