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建文天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新消息的震撼

虽然大家不敢深入探讨东部防线的将领问题,但还是针对蒙古军可能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最后形成了联名奏折,向朝廷做了汇报。

军议之后,瞿能没有久留,立刻和从人返回了大同。待返回之后,瞿能立刻做了部署,严密监视集宁的蒙古军,伺机进行打击;另外将情况向宣府的谷王进行了通报,并向兴和、野狐岭一带派出侦骑,进行侦查。

而此时的朱允炆、朱元璋正沉浸在一桩文化界的喜事之中,经过两年的筹备、编纂,由刘三吾主持,方孝孺、黄子澄参与的《洪武字典》终于完成了第一版。当初稿放在朱元璋面前时,老皇帝也有些激动,当即命令重赏所有编纂人员,在朱允炆的建议下,命方孝孺、黄子澄等人在国子监教授汉语拼音,目的有两个:一个是群策群力,进行纠错,一个是进行推广,因为国子监中的监生除了做县令、知府、布政使之外,再有就是做学官、教授,这些都是推广的好途径。

乾清宫。

朱元璋拿着洪武字典细细阅读,像小孩子一样不时发出大笑:“嗯,这个‘怹’字原来这么读。”“这个‘乣’字原来这么读。”“不错,不错。”过了一会儿,老皇帝放下字典,看了看身边微笑的孙子,笑道:“允炆,这个事情非常好,它能够大大降低蒙童入门的难度,这样识字的百姓就会越来越多,只要他们能看懂官府的告示,贪官污吏就无法欺上瞒下了。”

朱允炆也很高兴,自己在这个时代总算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将汉语拼音的发明时间提前了五百年,可以大大提高大明百姓的识字率。只不过他对朱元璋的感慨却有些不以为然,百姓识字并不代表官吏无法欺瞒,关键在于吏治清明,否则即使全民识字,也是空谈。

只不过二人的高兴并没有持续多久,徐辉祖发自绥远的奏折让两个人都沉默下来。老皇帝仔细的阅读了一遍奏折,然后在地图上比划了一阵子,沉思了一阵子,再抬起头来已经冷静下来,看了看朱允炆,道:“允炆,你怎么看?”

朱允炆却还在消化徐辉祖发来的信息,瓦剌?这不是后世朱棣面对的事情吗?自己记得洪武朝边疆非常安定,本以为只是小股骑兵,没想到瓦剌却参与进来,不仅瓦剌四部全体出动,还主动装备了东部蒙古,这样北疆就出现了十万以上的骑兵。蒙古军灵活机动,攻击点非常多,只是他们有和大明决战的勇气吗?时值隆冬,不是不适合蒙古军作战吗?

不过他没有说出来,这肯定会被皇爷爷骂的,所以不是很确定的道:“皇爷爷,允炆觉得瓦剌四部的行为有些反常,绥远远离瓦剌游牧之地,而且黄金家族都没有这么大的反应,瓦剌过来凑什么热闹呢?”

“是啊,”朱元璋叹息道:“瓦剌的大首领乌哈齐在西海一带游牧,甘凉一带的互市进行的非常好,凉州卫每年都能获得大量的战马,所以朕一直觉得瓦剌不足为患,这次为什么会这样,朕也不知道。”说到这里,朱元璋顿了一下,道:“这件事情,朕的感觉很不好。”

“是啊,孙儿当时策划绥远建城的时候,只考虑了黄金家族,即漠北蒙古的反应,从多年来的情报来看,黄金家族已经不足为虑,漠北蒙古还是一片散沙,没有整合起来。”

“是啊,这件事情朕也忽略了,看来是朕轻敌了,徐辉祖没有野战的经验,又过于年轻,能够控制的住局面吗?”

朱允炆踌躇了一下,脑浆飞快的运转,道:“皇爷爷,孙儿觉得徐辉祖可以胜任,这次发来的联合军议内容可以看出,徐辉祖已经控制了局面,宋晟等人都已经认可了他的主帅权威。”

“另外目前绥远方面已经堵住了白道,蒙古军突袭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对于防守作战,我军的优势很大,加之我军兵力充足,只要不盲动,而且宋晟是老将,老成持重,有他辅佐,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况且还有大同的瞿能将军策应,两军合力,即使瓦剌军突袭,也不足为患。”

朱元璋想了想,道:“嗯,允炆,你说的有道理,临阵换将,确是兵家大忌。就依你吧,命令徐辉祖和瞿能小心谨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绥远城建设成功,统统重赏。”

“可是,徐辉祖他们的担心呢?允炆,你觉得东线要调整吗?”

朱允炆看着地图,喃喃道:“可是宁王出击的命令已经发出了,现在即使马上传旨恐怕也来不及了,如果宁王叔孤军深入,就麻烦了。”

说着朱允炆走到地图前,道:“如果开平卫方向的蒙古军向后撤退,宁王叔不知道瓦剌已经参战,还以为面对的只是漠北蒙古,那样的话,有可能会孤军深入,这时西线的瓦剌军如果向东迂回,就可以将宁王叔合围,这就麻烦了。”

“而且一旦宁王叔出事,那么开平、大宁就有可能不保,甚至兀良哈三卫也会倒向蒙古人。这是要出大事了。”

说着说着,朱允炆感觉自己嗓子有些发哑,不由的看向了老皇帝,却发现老皇帝脸色平静,并没有太意外的样子,不过却没有立刻说话。

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儿,道:“现在立刻派人去追回宁王出击的命令,如果宁王已经出击,则立刻令其返回。北平的李景隆、大宁的辽王要派兵接应,确保宁王安全返回。另外要通知他们瓦剌出击的消息,让他们小心戒备,无论是守关,还是出击,都要谨慎小心。”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九章 新消息的震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