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建文天下>第十三节 詹事府
,四方大脸,一脸的严肃,正在低头看文件,旁边有两个属吏在帮忙。朱允炆站在案前,也不说话,就看着徐辉祖。徐辉祖正在看着各地卫所的信息,突然觉得眼前有人,正要呵斥,突然看到是朱允炆,吓了一跳,赶紧站起来,从桌案后面出来,跪倒在地:“参见太孙殿下,殿下到此所为何事,应该通知一下,卑下好出去迎接。”

朱允炆赶紧扶起魏国公徐辉祖,看着这个威武的汉子,不仅有些感慨,这个人就是自己未来最忠诚的臣子,一直抵抗到最后一刻,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既然自己两世为人,就不会让这些重演。感慨之余,脱口而出:“将军真有中山王遗风,皇上曾评价为‘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而今将军也是不凡啊,做事情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今日一见,孤受益匪浅啊。希望你再接再励,保持中山王家风不坠。”

徐辉祖感动的说:“殿下言重了,先父功业其实我可以望向背的,徐家蒙皇上厚恩,赐予盖世富贵荣华,必忠于王事,效忠大明,宁可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朱允炆笑了一下:“将军不必过谦,时势造英雄,将军未必不能超过你的父亲,只要努力就好。”

“臣明白。”徐辉祖应道,心里却想,怎么可能超过父王呢。

朱允炆坐到主位上,翻了翻案头的文件,说:“魏国公在忙什么呢?刚才看似乎挺忙的。”

徐辉祖恭敬的站在旁边说道:“最近卫所逃军越来越多,尤其是边塞卫所,辉祖正在统计数量,有些忧心,才开国二十多年,就出现这么多的逃兵,长此下去,该如何是好?”

“嗯?逃兵很多吗?”

“很多,洪武三年十一月,共47986人逃亡,这次统计虽然没有完,但近中军都督府估计至少在5万以上。”

“5万?那么其他都督府呢?恐怕更严重吧,中军都督府的区域相对富裕一些,战事也少一些。这么算起来至少有20万了,差不多是常备军的十分之一了,对吗?”

“殿下明鉴,确实如此。”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逃兵呢?”

“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一两句话说不清楚。”徐辉祖欲言又止的说。

“好吧,那我就不问了,孤今天来,是想让魏国公帮个忙的,孤最近在做一个兵棋推演的事情,已经在詹事府铺开了,皇爷爷答应要7天时候来检验结果。不过现在人手不足,只有齐德、黄子澄和耿璇、宋瑄、吴升、郭钥几个人,经验不足,有些纸上谈兵的意思。所以需要有实际经验的将军协助指导一下。”

徐辉祖疑惑的问道:“殿下,兵棋推演是什么意思?末将不知。能否请殿下言明?”

“兵棋推演很简单的,就是这样的......”朱允炆一边说,一边在纸上画了起来,大致说明了一下。徐辉祖仰起头想了一下,振奋的说:“殿下,这是个大好事情,也许会对军事指挥产生很大的作用,末将愿意参与这件事情。不过.....”徐辉祖为难道:“末将并不是詹事府成员,似乎不合适吧。”

“这没关系,我和皇上说一下,你兼任太子宾客吧。”

“好的,谢谢殿下,末将领命。”

朱允炆想了一下,问徐辉祖:“对了,我舅舅开国公常升呢?今天在班吗?”

徐辉祖回道:“在,他在左军都督府,末将派人叫他过来。”

“好的,辛苦将军了”,得到允炆的回应,徐辉祖走到门边对卫士说了几句,卫士领命就往门外跑去。

过了一袋烟的功夫,一个红脸的年轻汉子箭步走进来,看了主位的朱允炆,跪下磕头:“殿下,常升有礼了。”

朱允炆赶紧起来,扶起常升:“舅舅何必大礼参拜,孤有点事情打算找舅舅帮忙。”

“殿下请说。”

“是这样的,.....”允炆说完之后,常升也很感兴趣,满口答应。

三人闲聊了一会儿,朱允炆就告辞了,两个人把朱允炆送到门口,朱允炆挥挥手就回宫了。回宫之后,就去乾清宫和朱元璋说了徐辉祖的事情,朱元璋满口答应,突然问道:“允炆,你为什么不去找宋国公、颖国公和凉国公呢?”

朱允炆愣了一下,对啊,自己为什么不找他们呢?自己下意识的把他们排除在外了,想了想说:“孙儿觉得,三位国公都是国之干城,岂能忙于这种小事情,这种小事情恐怕他们也没有兴趣吧,兵棋推演过于细致,没有耐心的人恐怕做不来。”

“哦,允炆,你是这么看三位国公的?”

朱允炆忽然不知道怎么说了,就拉着朱元璋的手:“孙儿考虑不周,请皇爷爷责罚。”

朱元璋笑了笑说:“没什么了,这都是小事情,等做好了,朕过去的时候,会让他们一起去的。”

“好的,谢谢皇爷爷。”

“恩,你下去吧,不要把精力放在兵棋推演上,也要多注意民事、国事的学习,作为帝王,要会用人,能用人才行。”

“好的,孙儿明白,孙儿告退。”

朱元璋看着朱允炆的背影,允炆刚才的话,显示出了他对几位国公的忌惮,本来朱元璋觉得朱允炆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今天的这个事情,让他不得不考虑几位国公的问题,心里不由的冒出杀机......

朱允炆并不知道他的话让朱元璋下定了决心,即使知道了,他也会觉得,这些事情是必然发生的,和自己没


状态提示:第十三节 詹事府--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