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品读历史—宋>第61章 雍熙北伐

一则边关传来的消息不胫而走,让本是安稳平和的宋朝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这就是关于辽国的军事机密。

辽中兴之主耶律贤已经死了,继位的是个年仅十二岁的幼子耶律隆绪。更为有趣的是,这个名为耶律隆绪的小皇帝基本上不怎么管事,实际上管事的是一个叫萧绰的女子(萧太后)。

这则消息点燃了宋太宗内心复仇的火焰。

赵光义意识到,机会来了,是该洗刷昔日高粱河之战的耻辱了。

雍熙三年(986年)三月,宋太宗举全国之力(对外号称兵甲五十万),征调大军向辽国发动攻击,试图一雪曾经兵败幽州的耻辱。

为了保证师出有名,赵光义打出了一个旗号——将救焚而拯溺,匪黩武以佳兵。

雍熙北伐是宋太宗亲自指挥的,这次他没有亲自出征,而是用阵图遥控指挥。阵图是赵光义实施的“将从中出”的政策。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二十一日,宋军集结完毕,向契丹(辽国)发起了进攻。宋军兵分四路,由当时的名将指挥,这些将领都是身经百战,久经沙场的猛将。

具体进攻路线及统兵主帅安排如下:

第一路统帅曹彬,先锋李继隆、崔彦进率领十万人马,向幽州等地推进。

第二路指挥官米信,副将杜彦圭,率军出雄州。

第三路田重进任定州路都部署,率军出飞狐。

第四路统帅潘美,副将杨业率兵士出雁门。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宋朝已经集结了所有老中青三代将领,从曹彬、潘美等开国名将,到李继隆、杨业等新生代主力。可谓是精锐尽出。

这可是全部的家底。

这次宋朝来势汹汹,一路上势如破竹,各路进展的都比较顺利。

此战宋太宗吸取前战教训,并未直接去攻打幽州,而是兵分多路。

幽云十六州分山前七州(幽、蓟、瀛、莫、涿、檀、顺)与山后九州(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宋军原定以曹彬的东路军为主力攻取涿州,以牵制耶律休哥所率辽军主力,而西路军的潘美和中路军的田重进负责攻掠山后,待山后收复完毕则由山后转至山前,最后汇合宋朝四路大军和辽军在幽州城下决战。曹彬老成持重,则以他为盾,牵制辽军主力;潘美锋锐,则以他为矛,攻城略地。

看上去似乎是个不错的方案。

北伐一开始,各路都按计划进展顺利。曹彬攻破固安、新城,向着涿州进发。潘美军进展神速,一口气拿下四州,攻寰州、破朔州、克应州、下云州,可谓是旗开得胜。

曹彬命令先锋李继隆先行攻打固安、新城。这两地虽不是要塞,但也是辽军重兵把手,李继隆着实悍勇,在半个月内全部攻陷。这还不要紧,李继隆意犹未尽,在攻陷这两地后,又开始向着涿州进发。

连续的攻城拔地让东路军声势大振,也让辽国胆战心惊起来。

983年9月,辽景宗病逝于焦山行宫,年仅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而萧卓则“母以子贵”被封为承天皇太后,并以太后的身份总摄国家大事。

自古以来,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后,而且皇后的人数只多不少。事实上皇后也代表着历史上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虽然大多数的皇后默默无闻,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但也有一些皇后因为他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出色的权谋手段而被载入史册,名垂千古,如武则天、孝庄、萧绰都是这群人的杰出代表。

萧绰(小名燕燕)绝非普通女流之辈,在她治理下的辽国也并非外界传言的那样羸弱。事实上,在她摄政期间,辽国进入了历史上统治中原二百年间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

对于这样一位历史上出色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有必要在这里多介绍下。

萧绰原姓拔里氏,因聪慧贤淑,绰约多姿被景宗看重,立为贵妃,不久后册立为皇后。

更为难得的是这位萧皇后不仅才艺双全,还通晓治国之道。在辽景宗死后,内部动乱之际,萧绰显示出了他的过人之处,急忙召来当时的于越耶律休哥和丞相韩德让等人,哭泣着说道:“辽国内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边关也不稳定,这让我母子如何是好!”(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此时的耶律休哥因为战功卓著被升为于越,在辽国内的声望是无人能及,他的表态将决定着军中将领的态度,所以能获得他的支持是萧绰保证母子地位,稳定辽国内部的唯一手段。

耶律休哥是一名军人,更是一名忠臣。在托孤寄命之际,在动荡不安之时,他选择了效忠,效忠新皇帝,并发下重誓:“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这不仅是份誓言,更是危难之际的担当。

耶律休哥是个有血性的汉子,胸怀坦荡,光明正大,说出的话自然是让人信赖的。对于这样的人是不需要玩手段,耍心思的,可对于权倾朝野的权臣,那就需要使用手段了。

如果说耶律休哥是军中的战神,那么韩德让便是百官之首。获得了韩德让的支持就等于得到了文臣们的认可。为了达到目的,她曾对韩德让说过这样一番话:“吾常许嫁子,愿谐旧好,则幼主当国,亦汝子也。”(《皇朝事实类卷》)

为了能够让儿子继承大统,竟然选择委身嫁给韩德让。虽然史书上为了避讳,没有记载,但我们从历史发展


状态提示:第61章 雍熙北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