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粮食的支撑,辽军是不能久战的。在半个月后,辽军撤退。
此时是十二月,眼看就要过年了,辽军虽然没能取得预想的成绩,但也是略有小胜。冯母镇、刑州、深州等地被辽军先后占领,并把此地大肆掠夺(癸丑,拔冯母镇,大纵俘掠。丙辰,邢州降。丁巳,拔深州,以不即降,诛守将以下,纵兵大掠。)
辽军这趟没有白来,至少还能打些草谷。年关将近,大家都不愿意在冰天雪地喝西北风,于是班师回朝。
辽圣宗兴高采烈的接待了南征的将士们,大摆筵席犒劳众将。就在众人酒到正酣之际,一个人带着重礼前来纳降,并表示愿意与辽国密切交往,达成战略合作伙伴。此人名叫李继迁。
说起李继迁,我们还得追根溯源,先从他的先祖说起。
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席卷全国,不堪重负的贫苦农民纷纷拿起手中的镰刀、锄头去反抗残暴的统治。在当时,黄巢起义军势力极大,甚至官府都无力抗衡。对了对抗这股势力,朝廷向全国各个地区下达了求援指令。
在朝廷号召下,党项族最是积极主动。经过商议,首领拓跋(tuoba)思恭亲自带领族人同官府一同镇压黄巢起义军。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战火终于平息,朝廷也获得了短暂的安宁。
为了感恩党项人的功劳,唐皇帝(唐僖宗)破例赐为国姓——李。
国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郑成功便以自己的国姓为终生骄傲。
从此拓跋思恭便成了李思恭,拓跋氏也改成了李氏。
不仅给了荣耀,唐皇帝还专门划出一大片肥沃的土地赠给他们。从此党项族过上了安定繁荣的生活。
生活蒸蒸日上,日子美满幸福。看上去这里是一片乐土,实际上并不那么安稳。
经过百年的休整,现在党项人的首领是李继捧。此人是个懂礼仪、知廉耻的人,以发展族人休养生息为己任,深受族人爱戴。
这本是好事,可偏偏好事变成了坏事。
李继捧对谁都很友好,就连他的族弟李继迁也是一样。可在李继迁的眼中,他的这个堂哥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窝囊废。
李继迁是个爱闹事的人,他充分继承了党项人特有的好勇斗狠,以“凶狠”闻名邻里。在中原混战时,他曾向首领李继捧建议:“西出大山,鏖兵中原,近而争夺天下!”
为此李继迁还特意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并兴致勃勃的向首领诉说自己的谋划和韬略。可没等开口,一盆冷水便泼了下来——不同意!
“啥?不同意?”
李继迁有些懵了,自己谋划已久的计划就这样白白打水漂了。他阴沉的看着李继捧,想知道自己被拒绝的理由。
李继捧清楚明白的做出了回答:“作为首领,当先为族人谋划。战端一开,血流成河。无论成功与否,万千族人性命丧生战乱之下,何其惜乎!现族人安居乐业,自成乐土,何必去搅入战乱!”
李继捧说的胸怀坦荡,可李继迁却不以为然!
一人主张安稳,一人主张争夺。
相同的是两人都有着各自的支持者,不同的是他们两人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在影视剧中,我们通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坏人为了表现自己的邪恶性,总会在出场的时候消灭掉几个无关紧要的人如路人甲、炮灰乙、平民丙、废柴丁之类的小小角色,然后脸上无比嚣张,一副欠扁的表情。
看着倒下的无辜尸体,做为观众,自然是对坏蛋的所作所为感到不满,甚至是厌恶。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自带正义光环的主角就帅气的出场了,和坏蛋大干一场,最后消灭坏蛋。主角虽说挂了点彩,但成功的解救了平民,正义战场了邪恶。
美满结局,皆大欢喜,皆大欢喜。
这样的剧情发展,这样的故事结构都很有看点,让人看完也很舒心。可作为历史的导演,剧情里面向来没有正义和邪恶,只有强弱和高下。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别无其他!
老实人李继捧是党项族的首领,爱好和平,可他却不是族弟李继迁的对手,经常受欺负。
982年(太平兴国七年),李继捧跑到宋朝朝觐,表示愿意放弃世袭爵位,割让夏、绥、银、宥、静五州,请求归附宋朝。
此时的李继捧也是走投无路,虽有首领的头衔,但权利却被族弟架空。这次归附与其说是主动臣服,不如说是政治避难(被李继迁揍的太狠)。
可在宋太宗赵光义眼中,无论是真心实意的臣服还是虚伪假意的投诚,这都不要紧。只要你还是名义上的首领,那么一切都好办了!
宋太宗立即授李继捧定难节度使一职,还破格重赏(宗甚嘉之,赐白金千两、帛千匹、钱百万),并赐名赵保忠。
李继捧心安理得的在大宋都城住了下来,还把家属也一同带来,大有常住久居的意思。每天带着老婆孩子吃喝玩乐,四处游玩,快活似神仙。
皇帝陛下的赏赐,足够他挥霍一辈子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付了工钱才获得这种快活的神仙日子。
李继捧的本钱就是夏、绥、银、宥、静五州,虽说名义上归宋朝管理,实际上却是相对独立的王国,宋朝的影响力在这里远远不如当地的党项豪族。
如今李继捧降宋,那么这五个地方自然也归宋所有,宋太宗打的如意算盘就是想染指这些地方,使其成为大宋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