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玄幻奇幻>穿越者之歌>第45章 吊打孔明

关于诸葛亮的问题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几乎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突然有人说,争什么争啊,史书有错,这是必然的,已经过去2000年了,想知道必须得穿越回去。

对呀,大郎不是没少穿越吗?大郎自己怎么不说?再说现在穿越回去也来得及呀,为什么这样争来争去的呢?现在有这个条件啊。

能穿越的神仙级别的人物有几个,不多。前主席自告奋勇,要过去看看,因为他还从来没有穿越过,大郎和仙师附和,再说也确实没有别人了。

蜀汉后期,诸葛亮总揽大权,刘禅只是名义上的君主而已,因此刘禅选择隐忍,而诸葛亮的不断北伐导致蜀国国库空虚、民众疲惫,其他群臣也对诸葛亮马首是瞻,诸葛亮死后,刘禅终于能独立掌权了,但是又冒出一个姜维,姜维继承诸葛亮衣钵,也是劳民伤财的不断北伐,最终使得蜀国无力回天,因此刘禅选择投降魏国(此时的魏国已经为司马氏掌权),蜀国灭亡后,不久司马炎就宣布称帝,建立晋朝,魏国灭亡。

诸葛亮伐魏不是为了战争,自从夷陵战后,蜀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非常的虚弱,主心骨刘备又撒手人寰,幼主又年幼无知,只有通过战争凝结人心;再有就是骚扰一下虎视眈眈的魏国,让魏国疲于奔命,消耗他的国力,就不至于积累力量攻打蜀国,这样就会把战争降到最低。

这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采取魏延的策略消灭魏国,事实上无论怎样都没有可能消灭掉魏国,如果按魏延的计划,是可能会取得一时的胜利,但只会让蜀国拖入长期消耗的泥淖,就会得不偿失。

实际上诸葛亮只有象征性攻打了魏国三次,这就是为什么街亭之败要杀马谡的原因,因为那怕是最小的损失都是得不偿失的,诸葛亮的战略目的根本就不是去真正意义上的去打仗。

刘备攻打东吴也不单是为了报仇,因为那时候魏国和东吴已经联合起来了,蜀国已经有亡国之危的端倪,刘备要在他们没有完全结盟的情况下瓦解他们。打不过魏国,就只有拿实力差不多东吴开刀。战争都是为战略服务的。

打不打,亡国都是早晚的事,毕竟魏国太庞大,只要逮准机会就会灭掉蜀国。因为蜀国最弱,真实的蜀国没有电视剧上的那么有实力,实际上和魏国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的。

刘备在的时候很有凝聚力,刘备死后亡国就已经注定了。

诸葛亮是个小心谨慎好丞相,但他只是内政一流,刘备去后,内外都是他一人抗,他哪里吃的消。也不是演义上说的那么威风,时不时的不断有人要算计他的,因为刘备集团在巴蜀是外来人口。

三位神仙直接就选择了魏延死前的几年的三国,穿越过去了。

先看魏国,魏国现在是司马氏当政,

曹魏政权地处中原地区地大物博,人才是一代接着一代不断的涌现,所以到了三国的后期,无论是在人才的质量还是数量上,曹魏政权都要远远的超过了蜀汉政权。诸葛亮用人和曹操的区别在于,诸葛亮很注重人才的品德,甚至于重德要超过重才,所以诸葛亮提拔的人才在政治上几乎都是很清廉的,贪污腐化的非常少,但这些人才很少是一流的大人才。另外蜀汉政权中类似魏延、李严和廖立这样被杀和被废的人才也不在少数啊。其实大家都知道曹操麾下的着名谋士郭嘉的生活作风就不是很好,曾经被朝臣陈群所检举,但曹操就是不拘一格的提拔和重用他,同时他也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位神仙瞧明白了,曹魏现在兵强马壮,人才济济,统一天下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看了才知道,蜀汉和曹魏相比,差得可不是一点儿半点儿。

蜀汉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忧外患,并不是因为谯周的劝谏,如果真要说误国的话,诸葛亮和姜维误国的层次更重一些,不是不尊重诸葛与姜维,毕竟诸葛与姜维忠心为国的事迹世人皆知,然而其六出九伐耗尽蜀汉的国力,误国之嫌非常大。

很多人认为,蜀汉的地域狭小,不六出九伐怎么能够扩大蜀汉的土地呢?俗话说:“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不妨将这个“人”讲成是民心如何?即使蜀汉地小民乏,但是只要蜀汉君臣民同心同德又怎么会被曹魏所灭呢?

东吴抗曹,曹操强大,孙吴弱小,也没有把孙氏灭掉嘛。魏国是要伐的,但并不是如此频繁的伐,而是修内政,明得失,后待机而动,世人岂不知弱秦统一天下六国之故事,由此观之,诸葛、姜维穷兵黩武之误显而易见了,多数人认为姜维和诸葛也尽人事尽臣职,只是不推崇其穷兵黩武的策略而已。

吴王派五官中朗将薛到蜀汉去访问,回来后,吴王向他询问蜀汉朝政的得失,他回答说:“主上昏乱暗弱而不知自己的错误,臣下安身其间只求免罪不思进取,进入其朝廷听不到忠直之言,途经其田野看到百姓们都面有饥色。我听说燕雀处于堂屋之上,子母之间相互嘻乐,认为这是最安定的地方,烟囱破裂屋栋被焚,而燕雀仍怡然自得而不知祸之将至,这指的就是蜀汉目前的状况。”

事情已经再明白不过了。百姓们都面有饥色,这是他们最不能接受的,他们都曾经掌管过一部分权力,他们的底线就是不能让百姓挨饿。

“蜀汉不亡,没有天理。”大郎第一个喊出了心底的声音,“什么叫匡


状态提示:第45章 吊打孔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