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求月票!求订阅!
“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这座位于拉萨老城中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
这座千年古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但是乌斯藏地区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修建这座寺庙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最初是打算修建一座寺庙来供奉两位从大唐和尼泊尔远嫁到吐蕃的公主所带来的释迦摩尼等身造像。
两位公主各自带来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的佛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尼泊尔来的尺尊公主带来的是释迦牟尼八岁时的等身像;文成公主从内地的长安请来的是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塑像的珍贵,最重要的是认为佛像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藏民公认这两尊佛像是最早进入雪域高原的佛像,然后为了供养这么神圣的佛像,松赞干布就开始修建西藏佛教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建筑物。便是大昭寺和小昭寺了。
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
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耸立天际的金顶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此处尚有恶道之门,绕木齐下有龙神宫殿,当迎觉阿像安住于此。即能镇伏”“文成精于星算风水之术,审观藏土地形,乃女岩魔仰卧之状。心知若能迎觉阿佛像供龙宫顶,则可镇压之。遂即就其处,暂置佛像,四方竖立四柱……供养释迦佛”“文成公主亦从内地招来精工巧匠,修建热模切神殿”……)
按照文成公主所选的位置,建寺首先要填湖。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是依靠山羊背着装着沙和土的袋子。就这样把这个湖泊给填平了,给大昭寺奠定了基础。其实拉萨这两个字就是从大昭寺演变而来的。最早拉萨不叫lasa,古文书上都是rasa(即“惹萨”)。ra的意思是山羊,sa则是土地,意思是山羊建的地方。后来因为修建了这样神圣的纳佛殿。里面供奉了佛祖的像,有佛经、佛塔,还有四面八方的信徒来这里朝圣,大家都认为这个地方是佛地,所以又改称拉萨——la在藏语里是佛的意思,sa是地。意思便是佛祖的土地。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余,为了纪念白山羊的功绩,佛殿最初名为“惹萨”,后改称“祖拉康”(经堂)。又称“觉康”(佛堂),全称为“惹萨噶喜墀囊祖拉康”。意即由山羊驮土而建的。“大昭”的名字据说与始于15世纪的“传昭大法会”有关。
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内拥有各种木雕、壁画。
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从大昭寺金顶可以看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栽。公主柳旁,映入人们眼帘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立碑的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自然他的孩子自然就要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了。
这通石碑立于唐长庆三年用汉藏两种文字刻写。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唐朝与吐蕃王朝两国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
从大昭寺正门而去是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公元1409年,黄教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黄教声名鹊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院落东侧有数排酥油灯,白天也总是长明不灭。由这里各个家庭的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