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玄幻奇幻>天道封神传>第224章 突破格局的推理(二)

科迪亚早已经听得入神,没有什么比这些事情能够引起他的兴趣了,他紧皱着眉头思索着。

“洪老兄,之前我在我们美国调查过很多丧尸案件,无一例外地发现那些丧尸似乎被人们做过手脚,也许做手脚的并非是人类,但是那些丧尸绝对不是一般尸体经过正常的自然腐化得到的,我觉得这里应该埋藏着重大的秘密所在。”

科迪亚认真的说道。

“之前你还记得吗?说我们人类的世界比宇宙中其他的平行世界要过早的衰落,但是人界的过去却并不是这样,而且人界与外界的世界有着众多的联系通道,但是不知道因为某次事件之后这些通道很多都被封闭了,那些曾经人类闪耀的古文明都衰落了,早就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

“科迪亚先生我赞同你说的说法,我是洪门之后的几个长老,洪门之前记载着很多的通道所在,可是现在早已经失传,就连记载着那些东西的卷宗也只是那么几个残卷,而且残卷上记载的很多的爱好我们也看不懂。”

科迪亚深邃的目光看着天际耀眼的阳光,微微眯上了双眼,任那热浪滚滚,操还是汗流浃背他都毫不在意。

“老兄,你之前说罗布泊有四个谜团,第一个谜团就是古城遗址,这里曾经是人类排名前五的超级城市之一,当时的楼兰古城是在当时那个时代城市排行榜中排名前五的超级城市”

“里面居住着很多的居民,那些居民经过dna调查发现里面百分之七十是白种人,也就是说从欧洲迁徙过去的高加索裔白种人,还有十百分之三十左右的亚洲人,而且这百分之三十的亚洲人是中国古华夏族迁徙过去的。他们通用的文字居然是古汉文,说的话也是古汉语,甚至在他们的饮食起居方面都和先秦时代的汉族大同小异。”

“在楼兰古城的遗址中,发现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包括书籍,其中就有六韬三略和战国策,真的很难想象一个以白种人为主的国家居然说着古华夏语,用着古华夏文,并且熟记六韬三略和战国策,建立了一个附属的国家和一个雄伟的城市,就在这一望无际的绿洲和碧波荡漾的罗布泊湖畔。”

“然而罗布泊干涸的时间是1954年9月,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卫星上显示上才彻底干涸,按照地质学家的勘探结果,罗布泊曾经在公元三世纪干涸过一次,在公元九世纪又再次充满了水。塔里木河下游罗布泊附近为主的楼兰文明,就是在公元二世纪时期彻底消亡殆尽的。”

“如果从水源上面来解释的话这并没有一点毛病,随着水源的干涸绿洲变得干涸,那些灯的不再适合耕种,所以那个楼兰古国的子民就迁徙出来了,可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楼兰古国的子民大多数都是以白种人为主的,按照dna检测结果是大高加索裔白种人,也就是说金发碧眼的纯种白种人,这些白主人之死在楼兰古国!”

“鸿老兄你就没有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细节吗?”

科迪亚自顾自的说道。

“科迪亚老弟你还是别卖关子了。”

看着鸿天啸殷切的眼神,科迪亚眼睛微眯说道。

“如果说是因为水源干涸的话,这个很好理解,说明上游的水干涸了,塔里木河的流量开始变小,那些水不足以横穿那么长的戈壁沙漠,最终汇入罗布泊,而是在某一断就断尾了。那么这些国家的子民,在生存的本能作用下,就会到处找水,或者死在找水的途中!你说对不对。”

“在罗布泊的楼兰遗址中,发现了不下三十万具白色人种的尸骨,他们的死法都有些恐怖,他们大多数都是肢体表情狰狞,似乎在挣扎中死去,然而在罗布泊沿着塔里木河车程和这四个支流的上游往前走,并没有发现其他的白色人种尸骨!倒是不同时间的匈奴人突厥人的尸骨发现了不少。”

“也就是说这些可怜的楼兰子民,还没有来得及找水就死在了楼兰古城,这些可怜的楼兰子民并没有去找水,而是因为一场意外全部死在了楼兰古城,而且最让我觉得有价值的是一个线索,楼兰古国的文明终结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在公元一世纪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楼兰文明,但是罗布泊枯竭的时间则是公元三世纪,也就是说楼兰文明直到灭亡的时候罗布泊里面都有水。”

“按照历史文献的记载,楼兰古城出现在大汉的史册中,大汉的史册给了楼兰古城极高的评价,城坚而厚,其民威武雄壮,尽皆勇猛好斗,其富庶,可比长安……”

“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楼兰古城发生了一场意外,或者说一次可怕的灾难,让整个楼兰古国的子民全都死了,他们来不及为了生存而找水就死在了他们的所建立的雄伟城市。”

“而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一场可怕的瘟疫,因为楼兰古城气候温暖,如果有罗布泊这个波涛汹涌的大湖在的话在的话气候并不算干燥,温暖的气候和适宜的湿度给了病毒最合适的环境要求,而且当时的丝绸之路正式贸易畅通之时,楼兰古城作为那里最大的中转站,来往的人并不在少数,也就是说这极有可能将其他地方危险的病毒带到这里。”

“最后一点就是,楼兰古国建立的位置就在罗布泊附近,这个位置的文明远离其他文明,也就是说这相当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在这个楼兰古城的周围都有着广阔无边的戈壁大漠,这就让楼兰古国的子民抗体相当单一,如果一旦出


状态提示:第224章 突破格局的推理(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