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历4148年,大明建新元年九月十日,军委会发布军令,公布天下,土鲁番无故侵犯大明边镇哈密卫,连同关西其他六位对哈密卫以及在建的边市袭扰,皇上严令,军委会派遣五万大军奔袭哈密卫一举歼灭了侵犯大明的土鲁番。
同时,关西七卫因违反大明律法,对大明本土用兵,罪同谋反,一并取缔,着镇国军剿灭镇压。
此时,距离土鲁番被灭已经过去数十天了,关西七卫也已经有两个卫所被龙骑禁军剿灭。
搁在以往,这种对外用兵的事情,一般都是由圣旨发布公告,公视全国。这一次的公布天下并不是圣旨,而是以军委会的军令形势发布,强调了军委会的存在。
这是朱祁钰最近提出来的,如今军政分离,自然不能都已圣旨公布天下。为了区分,军,政,以及皇帝的命令,军务以军令为主,政务以政令为主,皇上的旨意则是以和以往一样,以圣旨的形势公布天下。这也是为凸显皇帝的权利和地位。
军委会的军令一出,天下震动,大明本土的百姓自然是万分高兴地,他们可不在乎和谁打仗,因为什么打仗。他们关心的永远只有一点,那就是打仗了,朝廷是胜还是败。
胜了,自然一切都好。败了,可就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可就不太好过了。
大明上下自然是十分高兴,但是周边的一些国家和部落,以及大明边境的一些内迁部落氏族可就高兴不起来了。关西七卫作为内迁依附大明的蒙古部族如今竟然被下令歼灭取缔,他们都开始担心,这是否也意味着这种事情也会突然降临在他们头上。
一时间,大明边境风云激荡,边关各地的关系邹然紧张起来。
对此,大明朝廷不为所动,任凭发展。
一个月后的十月十日,西北传来消息,盘踞关西数十载的蒙古部族关西七卫全部覆灭,朝廷派遣的六万大军也已全部奔赴西北接防关西七卫的防区。
消息一经传出,边境震动,一些原本不安分的种族部落瞬间息声。即便是有些羁縻卫所心惊胆战,这个时候也不敢有丝毫的其他举措。
不然,以大明朝廷如今的强势,谁也不能保证,朝廷下一个不拿你开刀。
所以,虽然因为关西七卫的事情让大明边境各族,各羁縻卫所生了间隙,但是这个时候却没有人敢有丝毫的其他心思和动作。不然,朝廷雷霆手段一出,下一个关西七卫就是很好的榜样。
在关西七卫被全部取缔的同一天,军委会再次公布军令于天下,河西凉州卫,甘州五卫,肃州卫,威虏卫,威远卫,安西卫,柳沟卫,靖逆卫以及西宁卫等十五个边境卫所全部取缔,由镇国军移镇镇守,所有卫所官兵就地卸甲,入京师北大营选拔集训,决定去留。
明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76--1395年)先后在河西设凉州卫、甘州五卫(前、后、左、右、中)、肃州卫、威虏卫、威远卫、安西卫、沙州卫、柳沟卫、靖逆卫和赤金所。其中威远卫辖区就是今金塔县境内的黑河灌区。
明洪武六年(1373)正月,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十九年筑卫城。清初因之未改。清雍正二年(1724)平定和硕特部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改西宁卫为西宁府,属甘肃省。
据了解,西宁虽然历史悠久,但从公元758年到公元1227年,西宁为吐蕃、唃嘶啰、西夏、金所争夺,权力更迭像走马灯般,统治者无暇修筑城垣。元朝时,西宁相对稳定,西宁也没有筑城的内外部因素。
至1370年,明中央政权进入青海,西宁周边地区并不太平,为保障河湟及青海牧区的安定,明洪武六年(1373)正月,明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候耿秉文率领军士割原西宁州城之半筑城,城呈方形,城墙高为五丈(16米),厚亦五丈(16米),城四面各开东、南、西、北四个门,并建四门楼。四门楼高耸绘彩,檐下悬挂匾额,蔚为壮观。其中,北门原址在今北大街最北端,因当时北门与湟水河相望,北门坡下又有北门泉,又俗称“水门”,故城楼匾题“拱辰”。
如今,这些原本起到稳固国门作用的卫所已经变质,随着全国卫所的改制,他们也完成了历史使命,取缔也在早晚之中。
第二天,也就是十月十一日,军委会再次下令,取缔宁夏卫,由镇国军负责镇守边境安危。
又是一个边境重镇被取缔。一时间,天下震动,议论纷纷。
宁夏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设置,洪武二十八年废,永乐元年(1403年)重新设置。据《明史·地理志》,宁夏卫治宁夏城内,同城尚有宁夏前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右屯卫。
另有宁夏后卫治花马池。
宁夏卫:元宁夏府路,属甘肃行省。洪武三年为府,五年,府废。二十六年七月置卫。二十八年四月罢。永乐元年正月复置。洪武二十六年,庆王府自庆阳府迁此。西有贺兰山。又西南有峡口山,黄河流其中,一名青铜峡。黄河出峡东流,亦曰三岔河。又东有黑水河,南有清水河,即葫芦河下流也,俱注于黄河。
接连几天,军委会军令不断。
西北地区,特别是靠近瓦剌,鞑靼的边境卫所,羁縻卫所几乎全部都被取缔,取而代之的是第二批镇国军。
按照原本的计划,第二批镇国军早就该移镇地方了,因为东北兀良哈的问题以及国内的一些情况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