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正统年间开始,税收米麦折银每石合二钱五。也就是一两银子四石,加上其他赋税,一年的税收差不多一千三百万两银子。而去年经历两场大战,北方地区损失惨重,所以税收有些减少,全国总税收大约在一万两银子上下。
明初时期,因为金,元入侵的严重破坏,中国特别是北方的经济退化极为严重。因此大明初期建立了一个基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实物为主的中央集权财政体系。财政体系以实物作为计量单位,收入以实物为征收形态,支出也采取相应的实物方式。
明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流入中国。朝廷就把部分实物改成白银征收(一条鞭法)。
这里要说一下,有人拿明朝的这部分货币税收去对比宋、清两朝的全部税收,所以得出清朝税收只有宋朝的十分之一,明朝的五分之一这一可笑的结论。
其实清朝的税收方式完全是照抄明朝的,无非是因为美洲白银涌入,将明朝的实物税和劳役折合成货币税了。真正能比较明清生活水平的,应该是人均粮食占有量。
明朝后期,平均每个粮农劳动力可养活83口人;清乾隆中期,可养活819口人;清乾隆末,6口;清末,46口。
明后期,平均每个粮农人口除自身粮食消耗外,可向社会提供粮食458市斤,清乾隆中期,提供441市斤;清嘉庆中期,121市斤,清末,50市斤。
明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为1741市斤。清朝前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1705市斤。晚清到民国的一百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居然一直徘徊在705市斤。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时期:汉代盛唐北宋晚明清初晚清
人均:4561256133317411705705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明代,一直是在上升的,直到清代才开始下降,到晚清民国时期,下降到最低点。
同样可以认为,从汉代一直到明代,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渐上升的。从汉代还较落后的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现代亚洲的平均水平),发展到明朝中晚期的最高水平(相当于现代欧洲北美的平均水平),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
其间,虽有魏晋南北朝,残唐五代和元代的短暂停顿,乃至一度的倒退。但总体上看,国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在曲折中前进,呈现出螺旋形的上升式发展。这反映了2000年来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
传统的中国社会发展到晚明,不论科技、文化还是物质生活水平,都已经达到了最高峰。这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了。明代以后,尽管清初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之明代还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已经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了,生活水平反而比明朝还要低。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是极限了,再往后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
明代出现了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也大不同于以往历朝历代,也许这些就是转型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在17世纪危机到来时,满洲人统治下的中国逐渐扼杀了宋明以来的转型的萌芽,重复了以往的旧路,而中国也日趋走向了衰败。
当然,这些都是个人观点,仅在本书中使用。
一年的税收有一千万两白银,听着不少,但是具体的分散到全国,各个部门使用后,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所以,每个部衙的主官尚书们都铆足了劲的想要多获取一点财政审批。
一场财政审核下来,整个谨身殿就像是菜市场,各个部衙里原本高高在上的一方大佬,封疆大吏这个时候可没有了丝毫风度,为了多争夺一些本年度的用度,那是无所不用其极,各种插科打诨,讽刺挖苦等上不了台面的手段和一些国骂可都是纷纷被拿上来当成利器在使用。
所以,半天下来,就是朱祁钰都听得耳朵有些嗡嗡响。至于沉鱼落雁早就在一开始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政事堂,军委会,皇室,皇室宗亲,以及包括兵部在内的另外七个部级衙门都审核完成,结果自使然有人欢喜有人愁。
其中兵部自然是最凄惨的一个,本来石亨申请的是将近三百万的年度军费开支,可是以政事堂,审察院和户部组成的审核组硬是以军委会掌管天下兵马为主,兵部为辅的理由拒绝了石亨的申请,而是综合考虑后只批给了兵部不足五十万的费用,这让石亨差一点因为血压的突然升高而突然猝死。
之后他开始歇斯底里的反对,可是没用。再然后,他就像是霜打的茄子一样,面若死灰,一蹶不振。连带着整个兵部的人都看起来病恹恹的,还无精神可言。
上午最后的一场审核是工部。
工部的审核钱粮是一百五十万两,理由是整理全国河道,修葺北方受损城墙,铺设因为打仗损坏的官道。
“本官反对,本官不认为工部苗大人所提及的财务用处都属实。”工部尚书苗衷的话还没落,军委会这边就有人开口了。
苗衷脸色一变,冲着反对他的监察部政委成敬言语不善的道:“成大人如何断定本官所言不实,不给个说法,如果是胡搅蛮缠,可不要怪本官日后给你军委会使绊子。”
对成敬,苗衷也是心有顾忌的,这位怎么说也曾是宫里的掌权大太监之一,即便是如今外放为官,所有人也都知道,他是皇上的心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