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玄幻奇幻>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第300章 白日放歌须纵酒(第三卷完结)
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

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

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

《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而《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

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

杜甫创作的《垂老别》,就是抒写一位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

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的独白语气来展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决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谨严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此诗叙别妻,“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

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它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节。

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

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

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

“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绝、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

其它如“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

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如果不是事前逃走,就必然被官府抓走。

诗中的主人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么?

诗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直接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生,好不容易才回到故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

然而,事与愿违,“我”看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

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

“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看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

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状态提示:第300章 白日放歌须纵酒(第三卷完结)--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