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大伯是程戬他爸爸极其要好的朋友。按说,像宫一南这种军队转业干部,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工资福利待遇等等方面极其令人羡慕眼红、垂涎欲滴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当着部门会计的人,其特别突出显眼的身份地位以及令人艳羡的高收入,并过着优裕生活的国家工作人员,怎么能和程戬的爸爸——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下农民,一个每天穿街走巷给别人钉鞋补鞋,起早贪黑为一家生计奔波的小老百姓成为极铁的好朋友、好兄弟,程戬委实捉摸不透——真不知道他们当初是怎么扯上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搞不懂!更有些不可思议。

宫大伯是sd聊城人。自他以上的前几代人也净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土坷垃打交道的地道农民。他的命运转折,只是因为参了军,在部队提了干,才正儿八经地成了吃皇粮的人。

吃皇粮也就是吃国粮。现在还谈吃国粮会让人笑掉大牙。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吃国粮对农民来说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那时候人穷,尤其像新阳这种极其偏僻地域的农民更穷。吃了国粮就能跳出农门,最起码会成为衣食无忧生活相对优裕的一类人,不必再干繁重无聊的农活,成为人们羡慕嫉妒的另一阶级。

那时农村有多穷呢?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吃的都是玉米棒子或红薯干做的窝窝头——你千万别羡慕他们吃的都是减血脂降血压环保有机且能减肥的优质保健养生食品。那时的人委实是因为吃不上白面馒头,迫不得已无奈之举下才吃这些东西的。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土坯房,房顶有瓦的算是高档建筑了。哪像现在的农村,最次的也是红砖绿瓦的高大房子;而大部分农民家里已是别墅型的小洋楼了。——中华大地上短短三十多年的改天换地与沧海桑田,让谁都触目惊心,惊叹连连。

这都是后话,现在说就有点扯远了,咱还先接着宫大伯的话题往下聊——

程戬还隐隐听爸爸说过,宫伯母的老爸是军队里的一个师长;宫大伯是在他老丈人的手下当的兵。

程戬暗暗惊呀赞叹宫大伯真有钻天之能:他竟能把自己首长的宝贝女儿勾引到手,那委实不是一般的本事!你要知道,一个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农村小伙子,能娶到高级干部家的女儿,没有两下子,没一把刷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情。

程戬也在宫大伯的家里见过那个师长,是个非常和蔼的老头,没有一点派头。见到他,想不到也看不出他是个官衔不小的高级退休军官。

不过程戬也就只见过那个爷爷一次,以后再没有见过他。估计是回他的sd老家过安闲自在的退休生活去了。

对于这个问题,程戬不便于刨根问底。毕竟人家是一个师级干部,自己如千方百计地去问宫大伯和温伯母,好像显得自己挺有心机像个间谍似的。

程戬就有这个优点:哪怕与他再熟的人,只要人家不说自己的过往历史,他就从不拐弯抹角刨根问底地去问别人。他感觉那样做别人会很反感,自己也无趣,何必自找不痛快呢。

宫伯母也在运销处的一个部门里上班。上的什么班,工资待遇咋样,程戬也没问过。反正中原油田下属的部门多不计数,哪个部门不能安排一个女人来做?还有,在当时的人们眼里,油田里什么工作都好,工资都高的吓人,宫伯母的福利待遇那是肯定不低。

油田初建时,聘请了一些外国的专家到新阳做技术指导。当地的老百姓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外国人的真实模样。没见过世面的土老帽都激动得忘乎所以,无以言表——哇塞!外国人!真的和中国人不一样耶!高块头、高鼻子,金黄发,竟是蓝眼睛!真比我们现在见了外星人都激动。

当然,现如今无论谁见了一个外国人穿街而过,人们基本上都已熟视无睹,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封闭了几十年的国门,一下子又有不同品种的人到了中国大地上,人们乍见一个不同于自己的稀罕物种——不,不同形状和肤色的外国人,不惊讶稀罕惊奇才怪呢。

当时那些外国人看到老百姓售卖的白萝卜,竟然会稀罕不已,操着中外合璧的话语问:

“这个的价格的什么?“

售卖者当时都是老实巴交没见过世面的老百姓,卖的都是自家刚分的自留地里种的土特产,还不会也不懂得偷奸耍滑。就心领神会地憨憨地接道:

“自家地里产的干活,你的看着给钱的干活。“

那时的老百姓都没听说过abcd,不像现在谁都能说个“哈喽““古德猫宁““ok“之类的日常用语。当时人们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就是从抗日电影里听到的“八嘎呀路的干活““米西米西的干活“之类的简单rb话,于是就用这些看似是rb话,实质上仍是中国话的回答来应付这些美国人或者德国人了。当时普遍的老百姓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外国人应该都能理解外国话。至于是不是同一个国家的话,老百姓可没想那么多。反正以夷制夷总比以中制夷要好得多。这些外国人能否听得懂,天知道!

那老外似懂非懂地掏出十元钱,半生不熟地问道:

“这个的价钱,买你的两根,可行?“

哇!外国人真不把人民币当钱——十元的票子,在当时可是最高的票值。比现在一张一百元人民币买的东西都要多得多。

这家伙的意思是要用十元钱买两根白萝卜!十元


状态提示:第2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