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江南西道的吉州吉水县是一个小小的县城。这里就是刘文星当县令的地方,别看这小地方不起眼,是庆阳侯费尽心机找关系帮忙定的。
江南道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有钱的地方好办事,县衙不缺钱,衙门修得整整齐齐。
刘文星已经20岁出头,为了显示成熟,蓄了胡须,整个人看上去成熟十岁不止。
既然是鱼米之乡,必然雨水充沛,这里虽然不比甘肃每年有冻死饿死之人,但汛期的危险不亚于冻灾。
每年汛期,作为一县之主,他都要亲自下到各村落,查看汛情。
每当这时,他就无比庆幸,上任时庆阳侯为他配备了规模庞大的幕僚队伍。
比如现在他身边的小邢师爷,就是庆阳侯身边邢师爷的侄子。
庆阳侯身为武官出身,让这些幕僚很惆怅,庆阳侯最喜欢就是拳头说话,原则就是拳头硬是老大,不需要任何谋划计策,打了再说道理。
幕僚们推崇的论天下大事,各种策略谋划,顺大势而为的三十六计,于庆阳侯通通不需要。
和庆阳侯谈谋略,就是鸡同鸭讲,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你说:大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有时候可以和较弱的敌人联手,抵御共同外敌。
他说:你的意思,是让我当软骨头,向敌人低头求和喽。
你说:战胜共同的外敌后,可以再把较弱的敌人灭掉。
他说:咦,那不是背信弃义吗?
夏虫不可与冰语。
幕僚们的惆怅还在于,每个人后面都有一个家族,需要安排工作的子侄亲戚众多,可是庆阳侯没想过争权夺利,不扩展地盘,怎么安置人手啊。
幸好幸好,庆阳侯竟然找了个文官当女婿,文官为一地之主,需要庞大的幕僚队伍,从县丞、县尉、师爷到衙役,光师爷一项就分刑名师爷、钱粮师爷n多种,一个庞大的管理队伍啊。
刘文星上任时觉得队伍人太多了,还有家眷随行,好麻烦,但是到了县衙才发现,人多好啊,所有的事都有人争着做,竞争机制自然形成。
当老大的就轻松多了,而且许多事不他操心,有人替他想了。
譬如庆阳侯府的邢师爷,每年年底官员评优时,都撺掇庆阳侯找吏部的哥们喝个酒请个客,自己也上窜下跳跟吏部的熟人拜托。
无它,他的侄子安排了工作,亲生儿子还候缺呢。
只有当刘文星以后升官,有了更大的地盘才能安排更多的人手当差。
庞大的幕僚群,带来的不仅是用人方面的便利,工作上的游刃有余,还有经济上的压力,这些人都由县令大人自掏腰包开工资。
好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吉水县人均收入较高,刘文星个人收入不菲。虽然这几年当官,刘文星仍然把李小红当时的家训当座佑铭,但不能破坏当地的传统。
当地的丝织产业发达,多年来已形成行会,每年行会交纳给县衙一定的分红,求得官家保护。
刘文星受李小红教导多年,已形成了谨慎的作风。尤其自家人在京城吃了那么大亏,明面上还找不回来,他年纪虽轻,但做事有几分城府,让幕僚们庆幸,是个听劝的主。
因此幕僚们商议后,派人下去摸底调查,这是行会多年来的传统,如果不收,就代表要严查严打,行会自然会反抗,会自保。
前些年有一位自封为清官上任,严词拒绝收取红利,认为这属于贪污受贿,同时不再给纺织行会各种便利条件,譬如用官船运输生丝,官船一路上不收税,行会可以多赢利,第二年这位清官就因为治水不利而调离,并且发配到了广西林间小镇,多瘴多虫,没半年就因病去世。
幕僚们认为这是传统,刘文星初来乍到,应该顺应民意,不要上来就改革,搞得全县鸡飞狗跳,大家不能安心生活生产。
刘文星从善如流,收了红利,行会安心的走了,没有多做要求,新县令嘛!只要不找碴,行会就能生存下去。
中国老百姓非常懂得知足,最勤劳最勇敢的民族,只要有一口饭吃,就能安心的生活下去。
刘文星是本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没打算革除痼疾,发愤图强什么的,作为他人生中第一次当官的经历,作为他人生中第一次离家这么远,作为他人生中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踏上仕途,他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这几年一直是以守成为主,更多的是学习体会摸索。
这样刘文星在这里当了三年地方官,家里挺富裕,不过因为对魏雪林智商的担忧,家里的财务还是由刘文星自己打理。
刘文星对多年陪伴他的这些幕僚有着深厚感情,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是他们帮他出谋划策,是他们帮他排忧解难,是他们陪一起度过每年汛期的危险关头,陪着他走村入户探访,泻洪时一家家做思想工作,有时被打得鼻青脸肿。
去年他不慎跌入泛滥的湖水中,是衙役路小四不顾自身安危,毫不犹豫跳下去,将他救起,最后两人都被淹得半死。
刘文星这个甘肃沙漠地带出生的旱鸭子,现在学会了浮水,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会游泳。在这个多雨多水的地方,会游泳就多了一套保命的基本技能。
路小四是庆阳侯府看大门的路老头的大孙子,在他心目中姑爷掉水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