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年(636年)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库]她平生最喜欢读书,总是书不离手,乐此不疲,即使在梳头的时候也不停止。她之所以目光远大,见识不凡,成为一代贤后,是与她博览群书分不开的。在读书过程中,她广泛搜集上古以来妇女得失诸事,精心编辑成《女则》三十卷,还曾经撰写文章批评东汉明德马皇后,不能抑制外戚,使其当朝贵盛,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也。长孙皇后去世后,宫中尚仪局的司籍递呈《女则》一书给李世民,李世民一边阅览一边流泪,然后展示给身边的大臣看:“皇后此书,足可垂范后世。朕不是不知道生死有命,去做于事无补的哀伤,只是一想到……从今以后回到宫中再也看不到皇后,再也听不到劝谏之言,朕就无法忘怀啊!”她依从长孙皇后的遗言,召见了房玄龄,让其官复原职。

长孙皇后的死,使李世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几乎无心处理朝政,他的生命好像萎缩了,万念俱灰,丧失了继续奋斗的勇气。李世民依据爱妻“因山为陵”的遗言,在九嵕山建造昭陵,气势却十分雄伟宏大,他罢朝三个月,把国事交于大臣处理,安静地,有条不紊地安排着皇后的葬礼。关于皇后的“谥号”,史官迟迟不敢下笔,他挥笔写下“文德”二字,没有人去指出其中的不妥之处……

一日,李世民在两仪殿召集大臣询问昭陵的建设情况,他要求把立政殿原模原样地搬到元宫内,在元宫内的石床上要留出他的棺位,等他驾崩后要和皇后葬在一起,李世民说道:“朕与皇后青梅竹马、少年夫妻,二十三年风雨同舟,情深意笃,朕曾经对皇后承诺,要生同衾,死同穴。”李世民还要求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起舍,命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这些要求没有参照、没有古制可循,全是开先河之例,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大臣,甚至连魏征都没有出来劝谏,因为皇后一直都是皇帝的底线,也是大唐子民最敬重的国母,也正因为帝后情深才有贞观盛世的出现。

贞观十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大唐文德皇后下葬的日子,举国哀悼。左骁卫将军段志玄和殿中监宇文士及分别率禁卫军出肃章门,护送灵车,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妃嫔命妇、王子公主以及皇亲国戚送葬至九嵕山上的昭陵,队伍浩浩荡荡。李世民看着元宫慢慢关下的石门眼泪忍不住的掉了下来,再看着宫前石碑上自己撰写的碑文“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心里无限的悲伤,这种感觉仿佛要把他的灵魂抽干了一样,让他无所适从,他只能一遍遍的告诫自己还不能倒下,他还有需要保护的孩子和未完成的事业。看着哭的悲痛欲绝的孩子们,李世民下了一个决定,要亲自抚养年幼的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李明达。

回到宫中后,李世民命人在宫中建造了一座层观,终日眺望爱妻长眠的昭陵。

有一次,李世民拉着魏征一起眺望昭陵,魏征说:“臣眼花,看不见。”

“爱卿怎么会看不见呢,就在那!”说着李世民指了指昭陵的方向。

魏征点了点头,表情漠然:“噢,原来陛下是在望昭陵。”

“嗯,朕想……再听一听皇后的声音……”

魏征意味深长地说道:“臣只知道陛下思慕太上皇,故作为此观以望献陵,若是皇后的昭陵,臣早已看见了。”

献陵!李世民一怔,忧伤的眼神瞬间凝结,“魏征,你什么意思?”

“陛下,臣深知,陛下与皇后娘娘情深爱重,但是我大唐以孝为先,陛下如此的思念皇后,恐怕……多有不妥。”

李世民脸色一沉,天下怎会有如此不解风情之人,哎,他怎么会懂,“你说的不无道理,但,你可知道,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却只有……皇后!”

魏征没有抬头,假装不懂:“皇后娘娘文才德贤,母仪天下,臣素来敬重,可正因为如此,臣……才有此一谏!臣请问陛下,如若皇后娘娘得知陛下您……如此的悲痛,又会怎样呢?”

李世民心中骤然一抽,魏征说到了他内心最痛的地方,是啊,皇后是这世上最爱他的人,如若知道他这样,定会很难过。

“朕知道了……”李世民紧合双眼,薄唇暗淡,“明日……就拆掉此台吧!”

李世民回到空荡荡的立政殿,他环视着熟悉的一切,恍惚间看到皇后那静美的笑颜,再细看,却是人去屋空,四处安静。李世民走到案桌前,展开雪帛画卷,调了丹砂墨青,翡翠杆花鸟紫毫笔握在手中,李世民宽袖轻飘,手上不停描画,内心却忍着剧烈的疼痛。转眼间,却见画中女子双眸似水,神情淡然,似乎能看透一切。脸上未施粉黛,却仍然掩不住绝色容颜。嘴角勾起一抹笑容,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世民心底一阵剧烈抽搐,俯身,勾勒女子玲珑有致的身躯……纤纤玉手挥动着素白雪绢,浮香缭绕中,美人越发显得似真似幻,恍若那误落尘间的仙子。李世民口中呢喃:“无垢,你可知道你有多美?比这画……还美上千万倍!”说罢,挥笔写下“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


状态提示:楔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