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慢脚步走进陶老爷的书房,将花放在墙角的花几上,正想轻手轻脚的出去,却瞥到陶老爷未在读书,铺起宣纸,从松鹤纹竹筒中挑拣出一只羊毫笔来。陶老爷在书房不喜仆从随伺,技痒之时也只好自身磨墨调水。陶文姜忙走上前,拿过墨条砚台,边磨边歪头问道:“祖父是想做山水还是花鸟画呢?”
陶文姜显是常出入的,陶老爷倒也不惊讶,便捻须道:“愿符千载寿,不羡五竹封“。
陶文姜闻言便在浓墨中注入一管清水,调得更淡些。陶老太爷看她手法娴熟,调和的墨色均匀,且未有一点溅出,暗自称许。他的次子陶国安两榜进士出身,琼林宴上就以一副东海龙王宴的丹青妙笔得先帝青睐,名声大噪,世人却不知陶国安的画法却是得了父亲的真传,可惜陶国安人仕之后,在绘画一道荒废了,此时见文姜倒颇通一时感念后继有人,又感念朝廷风云变幻,陶家前途未卜,不免翻覆万千,下笔更是苍劲有力,衣袖翻飞之下,傲立于雪山之巅的华茂春松跃然纸上。
画虽已成,陶文姜察觉到陶老爷心思尚在画中,不愿出声惊扰。一老一小各有心思,晨曦穿过窗棂,所到之处薄薄的尘雾也缓缓升起,书房中更显静谧。直到有仆妇来请示早膳,陶老爷方才醒转回神,看到乖孙陶文姜双手平放于小腹,低眉顺眼,仪态娴静,乖巧有礼,很是满意。轻咳了声:“不知道小厨房准备了什了。”
陶文姜顿时活泛起来,一双秒目波光四转,扶着陶老爷的胳膊边向外走,边甜甜笑道:“李嬷嬷说今天有老母鸡汤兑的豆花儿呢。”
陶老爷经过花几看到花几上置放的梅花,虽只有数只花枝,却花团锦簇且错落有致,心中慰贴,便笑道:“就是为了你调得好墨汁,也值得一碗!”
正厅里陶老太太已经收拾妥当,看到两人笑语不断的缓缓而来,笑道:“以为你们爷孙要废寝忘食了,还不快坐下。“
陶家并非经世大族,至陶老太爷开始不过是京城中不入流的六品文官,到做到礼部郎中也未能跻身京城末流富贵人家,好在子孙争气,次子陶国安,方过而立之年就已是一方要员,又逢圣恩,甫一入京便是通政使,陶家已颇有中兴之象,然吃穿用度并不奢靡,陶老爷近年尊崇养生之道,更是口味清淡,顾陶夫人张罗的早膳不过是梗米粥,几样素点心小菜一类。
陶文姜虚扶着陶老爷入座,才在陶夫人身旁安坐,这时李嬷嬷带着青禾端着白瓷大盖碗上来,掀开盖子,鲜香四溢,确是一碗蟹黄豆花儿,汤汁浓稠鲜黄,豆腐白嫩诱人,让稍显寡淡的早膳瞬时有色有味起来。
陶夫人惊诧道:“这时候哪来的蟹黄?”
李嬷嬷笑着看了陶文姜一眼,陶文姜才笑道:”今秋螃蟹肥硕,青禾就封了几罐子醉蟹,进京的时候就都带来了,正巧李嬷嬷做的豆腐最嫩,拿来配醉蟹黄再没有更好的了。“
已经有小丫鬟给三人拿小碗盛了,陶夫人尝了一口赞道:”还是蟹黄汤汁调的好,又鲜又甜,李嬷嬷可没这个手艺调理。“笑着看了青禾一眼道:”你母亲会调教人,给你的丫头也都是得用的。“
青禾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省得圆润讨喜,白嫩嫩的脸蛋泛着粉红,闻言忙回道:”谢夫人夸奖,多亏有李嬷嬷帮我掌着火候,才没熬过头,失了鲜嫩。“
陶文姜也对陶夫人笑道:”中午我还陪祖母用饭,请李嬷嬷做蟹鸡煲,让青禾打下手。“
李嬷嬷应承道:”哎,难得二姑娘看上老奴,定将看家的本事使出来。“
陶夫人指着李嬷嬷道:“你是个没成算的,她们主仆二人想着法儿偷师呢,你倒是不肯藏着掖着。”
陶文姜马上不依不饶,陶老爷平时这样一个严肃的人,也顺着陶文姜打趣起来,道:“偷师不如拜师,让青禾给李嬷嬷磕头敬茶,以后就光明正大的学。”
青禾从善如流,马上就要行礼,陶夫人却觉得既然是拜师,那就不能随便,要青禾准备斗酒,鞋袜做束修。
几人凑在一处其乐融融得吃过早膳,陶老太爷正与陶老太太在罗汉床上下棋,陶文姜坐在一旁观战,不时添茶,却听外廊上小丫鬟们的请安声,李嬷嬷招呼道“大太太,大小姐来了”。
陶老太太与陶老太爷对视一眼,心里纳罕,年节刚过,长房大媳妇卞氏要操持祭祖,年礼后的事务,二房官位显赫,年下迎来送往更是需要二媳妇黄氏打点,三房倒是清闲,三媳妇一贯的多愁多思,大年下的陶夫人也不愿多见,索性让儿子儿媳妇们正月里不需早晚请安,三房也都从善如流,只晚膳后相约来请安。
现下大媳妇和大小姐陶文琳来秋煦堂却又不知为何。
正思纣间,一个圆脸中等身材的富态奶奶和一个十四五岁的清秀少女走了进来,两人皆是举止端庄,目不斜视。两人半蹲行礼,才在一旁的交椅上坐下。陶文姜本跪坐在陶夫人身旁,也不下床,只对陶大太太和陶文琳欠身行礼:“大伯母好,大姐姐好。”
好在陶文姜笑容甜美舒展,不显失礼,只觉娇憨。
陶大奶奶卞氏嘴角扯出一丝笑容来,陶文琳却点头微笑道:“二妹妹早。“
陶夫人作势打了陶文姜一下道:“像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