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瑾不由联想:这县太爷是有多憋屈儿啊,病急乱投医了都。
想了想,他才坐直了身子反问姚璟道:“依大老爷之言,治理一县当如何?”
姚璟当即言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官从圣人之言,自当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省节财用,爱养百姓,此治理一方之要也。”
听着这样的回答,何瑾整个人都快傻了:都三十来岁的县令了,怎么还这么天真?
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儒家道理,说说也就罢了,还真想靠这个来治理一县?
你知不知道这个时代与孔子那时都隔了千年之久,拿一千年之前的经验,来治理现在的一县,都过时了?
当然,何瑾也不是全盘否认这个理念,毕竟儒家传承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但问题是初中时就接受唯物辩证发展观的何瑾,深切懂得与时俱进的道理。
如姚璟这样不实际走访民情、探查县衙状况,不制定具体施政纲要,也不搭建配套合理的班子就凭着一个空大而美好的理念,一厢情愿就想治理好一县,这不跟白日做梦娶媳妇儿一样吗?
“嗯,县尊大人,能不能再具体一些?”何瑾保守性地开口,循循善诱道:“比如,先如何应对县衙上下皂隶胥役、如膂臂使之类的?”
可姚璟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明显愣了一下,随后便理所当然地说道:“政自上出,那些皂隶胥役自会依令行事。若说应对,本官也只需以身作则,恩威并施,使之运转自如。”
何瑾惊了,这下彻底惊了。
回头看看一脸‘早有所料’的徐渭,他忽然明白了一个可怕的事实:大明朝这些进士官儿们,如姚璟这样的恐怕还不少。盲目读了几十年的书,一肚子的学问,却在不知不觉间已脱离了现实。
在他们看来,书中的道理就是一切,世界似乎都是静态的、条理分明的。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三皇治世,五帝定伦,长幼尊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上天早就规定好了的。
只要他们这些读书人克己复礼,修身养性,那自然而然地方便会无为而治,百姓安居乐业。
其他什么目标了、手段了、能力了,统统都玩儿蛋去!我信念坚定、满腹经纶,有啥会不在我崇高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下败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