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在娱乐圈的边缘疯狂试探>第一百零一章 中秋晚会结束后……

“蚕青上缥下,深衣承古往

三千衣冠史,韶华压群芳

绕襟分直曲,大襟为其状

宽下狭头上,续衽勾其旁

上下有连裳,裾居侧后方

盛行分先后,两汉为其划

上襦下为裙,战国至明清

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寒来暑往

秋冬春夏

总不变那婀娜优雅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不分秦晋

无论汉唐

流传的是万古芬芳

看我遥遥大中华”

跟《礼仪之邦》不同的是,《衣冠上国》的歌词并不是碎片化处理,为了尽可能勾勒出浓厚的古风,使整首歌曲显得大气庄重,主歌部分采用了古诗词的格式。在歌化里面端庄典雅的风度仪容。

“深衣承古往”一句表示了深衣在汉服中的重要地位,“三千衣冠史”说明了华夏衣冠的源远流长,“不忧无饼饵,已幸有襦裙”,点出了衣冠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正所谓“衣食住行”,为什么“衣”会在最前面,而不是“民以食为天”的“食”呢?

众所周知,华夏之所以被称作华夏,是因为“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服章甚至列在礼仪之前,可见在古人看来,衣冠有多重要,要不为什么不把华夏叫做“夏华”?

衣服的实用功能是蔽体遮羞御寒,而所以为遮羞者,人知耻矣。人先知耻而后有礼,故衣在礼前。

打个比方,动物也有食住行,但动物不会穿衣,这就是人跟动物之间最明显的差别。

在现代社会,作为大吃国一员,时常把“民以食为天”挂在嘴边,但实际上也没有人会光着身子跑出去“食住行”吧?

就连流浪汉乞讨者都鲜有**着身体。

而在编曲方面,以华夏民族五声调式作为旋律编写参考和和声的编排,主奏乐器大量运用了如古筝、笛子、民族鼓等华夏民乐,使得曲子磅礴大气,而又极具民族特色。

可以说,《衣冠上国》和《礼仪之邦》,是真正得了要领的古风之魂,充分展示了汉族文化磅礴大气又不失文雅的一面。

而在副歌部分,当那一句“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唱出来,再次引爆了网络直播间,纷纷再次刷起了这一句,弹幕之多,密密麻麻的把整个屏幕画面都遮住了。

当高兴唱出最后一句“看我遥遥大中华”,他的表演也结束了,观众席上的大多数人都站了起来,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给了高兴和他的团队最大的欢呼。

当一个人的民族自豪感被引爆的时候,会变得极其敏感,好像字字句句都能让他心情激荡,“遥遥”一词,再一次点出了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在文明的长河里,还有很多很多璀璨的明珠,等着更多的人去关注,去挖掘,去重视,将我们民族之美展现出来。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惟愿你我,传承发扬。

听着震耳的欢呼声,高兴哭了,眼泪挣脱了眼眶的束缚,从眼角溢出,顺着脸颊滑落,他看了看团队的成员,看到他们的脸上满是兴奋和激动,就和台下的大部分观众一样,哭着哭着他就笑了。

这一路走来的辛酸,仿佛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他看着人群中苏景微笑着鼓掌,那道挺拔的身影,宛如一杆旗杆,虽然并不高大,但却填满了高兴的心。

“谢谢你,苏景。”高兴在心里默念着,这一路走来,也说不上多辛苦,庆幸有你能懂。

高兴的节目可以说是很靠后了,经过这次的**,后面的节目对观众来说,多少有点乏味。

尽管节目还没有结束,但一些媒体已经迫不及待的网络上发表了文章,由于之前的舆论,秋晚的话题在网络上的关注还是很高的,这些文章一经发布,便引起了众多讨论。

“直击秋晚!苏景编曲苏轼作词,《但愿人长久》成最美画面!”

“经典永流传!青年音乐家苏景焕发诗词新魅力!”

“继《礼仪之邦》后,苏景再写《衣冠上国》引爆秋晚现场!”

“高兴《衣冠上国》惊艳全场,华夏文化到底有多美?”

……

晚会一结束后,苏景一家人就直接回家了,白天宁希竹和苏母老太太包了不少饺子,就等着晚上回家后吃。

家里,奶奶拿着手机,戴着老花眼镜,一字一句的读着网络上的新闻,惊喜之情洋溢在脸上。自从宁希竹教会了她用智能手机上网,她一有空就上网看关于苏景的消息。

“你看奶奶这个样子,像不像上了网瘾?”苏景看着奶奶低头紧盯着手机,附在宁希竹耳边轻声说。

宁希竹隐蔽的在苏景腰间使出二指禅,脸色不变的低声说道:“哪有你这样说奶奶的,你是不是在怪我。”

苏景吃痛,但碍于家人在,又不敢龇牙咧嘴大声喊痛,只能含泪把痛楚忍在心里,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

“别念了,你烦不烦啊。”在一边看着报纸的老爷子突然出声道。

“咿,你这个糟老头啊,你别以为我不知道在车上你就偷偷上网看这些新闻了,闷骚!”奶奶揶揄道,还卖弄着在网络上学到的新词,说起这个她就来气,要不是她晕车,哪里需要等到现在才看网络新闻?

老爷子的脸皮很厚,被老太太拆穿了,也不见脸红,抖一抖报纸,说道:“什么叫偷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一章 中秋晚会结束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