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说说十六国>痴人说梦:刘裕掌晋柞

关于第81章故事简介:东晋大将刘裕出身寒门,刘裕年轻时与族人一起参军入伍,在北府兵中担任武官,此时正逢东晋末年,王朝内部起义政变不断,刘裕军事能力出众,不断在战争中获得提拔,并且颇有政治才能而甚得军心,刘裕在匡复晋室后,又在北伐中接连消灭了南燕和后秦,最终成为了东晋王朝的掌舵人。

在这则故事中,我们比较简略的回顾了东晋大将刘裕的发迹过程,其实我认为刘裕能够在东晋王朝内部的不断变乱中胜出,与其底层的社会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这也为什么是南北朝之后,庶族地主阶级能够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创造出很多辉煌的功绩的原因。寒门子弟刘裕的出现,其实就是因为长达一百余年的战乱,让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主要统治阶级士族地主阶级最终被百姓万民所抛弃了,因为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世家大族由于与生俱来的虚伪性和自私性是起不到安邦定国的作用的,只有寒门庶族的子弟能够在困境之中不断的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被百姓万民所认可和接受,所以,寒门庶族子弟在战乱中不断的涌现,不断的奋斗,最终形成了我们封建社会中最后一个统治阶级,就是庶族地主阶级。

并且,具备有寒门生活经历的庶族子弟深刻的了解民间疾苦,在国家的大政方针上能够体察民意,最大化的促进社会发展,所以隋唐以后的封建王朝大多存在时间比较长久,即使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也要达到百年以上的享国时间。

但是,和世家大族一样,寒门庶族子弟同样也有自己的家族观念,这也是庶族地主阶级的短处,当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统治阶层后,他们品尝到了入仕为官而带来的好处,就必然要把这些好处留给自己的家族的子弟,所以这些已经入仕为官的寒门子弟就会绞尽脑汁帮助自己家族的子弟来通过科举考试,同时,这些已经取得成就的寒门子弟也会在成为统治阶层的一员后,成为大地主,他们也会想尽办法把土地财富留给家族子弟,这样就会引发很多封建王朝的统治弊端,当然,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也会想尽办法来应对这种政治局面,这就是在隋唐以后的封建王朝中,各类政治改革非常之多的原因。反而隋唐以前,从秦汉时期一直到南北朝结束,关于封建王朝的改革出现的频率就少很多。

因为贵族地主阶级和士族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的时间明显比庶族地主阶级要短很多,而且由皇室宗亲和世家大族所构成的封建王朝体制比较简单,所以改革的必要性并不明显。而庶族地主阶级所创造的封建王朝自然要复杂很多,而且入仕的寒门子弟为了保持自己的封建王朝能够长盛不衰,他们就要对现行制度进行革新,来缓解王朝的内部矛盾。当然,任何一项制度在实行了比较长久的时间之后,都很难保持这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庶族地主阶级所主导的封建社会中,寒门出身的政治家们无论进行政治土地军事经济哪一方面的改革,都不会去动摇科举考试这项制度的根本,他们只会对科举考试加以完善。因为科举考试这项制度是封建社会中百姓万民所认可的制度,同样也是这些政治家们跻身统治阶层的重要政治制度,所以科举考试的这种制度在隋唐以后的历朝历代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任何的政治制度都是需要革新的。科举制度没有进行深刻的改革,只会朝着非常僵化和专制的方面发展。所以当我们国家的历史进入到明清时期,整个封建王朝的统治阶层内部就变得非常的死板而没有活力,上到王公贵族,下到百姓万民无不对科举制度推崇备至,以至于所有人都会把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寄托于科举考试之中,这也就造成了我们国家在历史上自然科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人文科学的发展。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最重要的力量。所以,明清时期我们国家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了,尤其清朝中后期,西方殖民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我们古老国度的大门,我们国家的志士仁人就开始了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良药,当然经过三百多年的艰苦的岁月,奋斗的征程,伟大的炎黄子孙们从俄国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中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

我们再来看十六国时期东晋王朝掘墓人刘裕,其实刘裕就是一个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乱世中不断奋斗和打拼的寒门子弟的一员,其高超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干,让他走上了掌控东晋王朝命运的历史地位。

在刘裕历经的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东晋王朝已经在世家大族们的内斗中奄奄一息了,在东晋王朝的历史中,我们基本上看不到能够左右王朝命运的统治者。这并非是东晋王朝的统治者们没有一定的能力,而是面对皇权被世家大族们所架空,东晋王朝的统治者换成是现在被我们广大历史爱好者所认可的清朝历代皇帝都不可能改变整个王朝的颓势。因为一个统治者在有能力和水平,绝不可能在没有权力的情况下显现出来。所以,整个东晋王朝,我们基本上看不到统治者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所做的努


状态提示:痴人说梦:刘裕掌晋柞--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