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比较认同这种观点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民族的形成都不是单一的,他们都是有很多个古老的部族融合而成的。而且日本在隋唐以前的历史完全都是神话色彩浓重的故事,这就说明隋唐以前日本确实处于原始社会之中,但是隋唐以后日本就进入到封建社会,如此快速的,跳跃式的发展,肯定跟民族融合是有很大关系的。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必然是有先民的民族进入日本诸岛而造成的,而我国史籍中没有关于汉族先民大量东渡日本的记载,所以受汉文化影响颇深的建立高句丽政权的扶余人则在地域上完全有进入日本诸岛的可能性,并且完全可以和日本土著居民完成民族融合,形成更为先进的民族。
时至今日,朝鲜语和日语在语法上仍然保持惊人的一致,这就足以说明,朝鲜民族和大和民族很有可能就是扶余人和落后的当地土著人融合而成,扶余人不仅帮助朝鲜半岛和日本诸岛上的土著人群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教会了他们使用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扶余人也和这些土著民族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民族。也可以这么说,建立高句丽王朝的扶余人可以算得上朝鲜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共同祖先了。
我们通过朝鲜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形成就能够看到,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都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即使是建立高句丽王朝的扶余人也应该是融合了很多逃难到东北地区的汉族先民,尤其是高句丽在接受了北燕政权的流亡政府后,其主体部族的血统根本无法解释清楚。所以按照血统来划分民族的先祖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我们把朝鲜民族和大和民族的先祖归于扶余人,他们在血统上的差别也应该很大,但是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还是有一定的传承关系的。
而十六国时期的游牧民族同样也无法找到他们的直系后裔民族,我们本章说到的北燕政权则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主体人群是由鲜卑慕容部和汉族先民融合而成。随着北燕政权的灭亡,其主体人群又与鲜卑拓跋部开始进行融合,所以十六国时期乃至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的血腥期,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基因样多样性提供了很重要一笔。而北燕政权则是这个民族大融合血腥期在辽河流域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结束的一个缩影,那么,随着北燕政权的灭亡,民族大融合血腥期很快就要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了。可是北方大地上还残存一个北凉政权,但是,老谋深算的北凉国主沮渠蒙逊也已经到了花甲之年了,北凉政权的后沮渠蒙逊时代也将要来临,那么没有了这个雄才大略的统治者,北凉政权的后任统治者很难再能达到沮渠蒙逊的高度了,况且北凉政权的国力也无法与统治中原的地区的北魏王朝相抗衡,所以北凉政权也就要跟十六国中其他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一样,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