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90章故事简介:北魏皇帝拓跋濬去世后,其幼子拓跋宏继位,北魏朝政大权尽皆掌握在乙浑手中,北魏冯太后联合乙浑政敌,诛杀了乙浑,将北魏朝政大权握在自己手中,冯太后掌权后,开始继续推行汉化改革,并且逼迫反对改革的拓跋弘退位,立拓跋弘幼子拓跋宏继位,冯太后一面培养拓跋宏,一面身体力行,倡导改革,随着汉化改革的深入,原来的十六国遗民逐渐与汉族先民无异,北魏王朝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迎刃而解,北魏王朝至此走向极盛。十六国时期的故事也到此结束。
在这个故事中,北魏冯太后在除掉权臣乙浑后,继承丈夫拓跋濬遗志,在北魏王朝内部大刀阔斧进行汉化改革,使得原来曾经在北方大地上封邦建国的游牧民族的各个部族最终与汉族先民无异,极大的降低了这些游牧民族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得这些部族难以展开复国运动了。
关于本章的历史故事,出现了北魏皇帝拓跋弘与拓跋宏,我们要知道这两个弘字,读音在当时的社会上应该是不一样的,古人的发音跟我们现在人的发音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音,我们现在的读音比较接近于明清时的发音,而北魏时期比明清时期还要上一千多年的时间,我们不能够仅凭现在人的读音,来看待这两个不同字但同音的两位父子帝王。当然,作为父亲的拓跋弘远远没有儿子拓跋宏在历史上声名显赫,所以,我们只要知道拓跋宏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角之一就足够了。
实际上,我们常说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其主导者应该就是北魏王朝的冯太后,因为当政的皇帝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所以称此次汉化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但实际上此次汉化改革的绝大多数时期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孝文帝在冯太后去世后,也将汉化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推行,其中包括游牧民族改汉姓和迁都洛阳,但是北魏孝文帝也仅仅主持改革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病逝了,也可以这么说,北魏王朝的汉化改革应该是冯太后和孝文皇帝共同主持的,但是起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还是冯太后,毕竟孝文帝的汉化主张也是冯太后所教育出来的。
随着汉化改革的完成,北方大地上的游牧民族的各个部族加快了汉化的进程,他们逐渐与汉族先民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新的汉族先民,同时也形成了新的中华文化,至此十六国时期的历史也就全部结束了。
我们之前说过,十六国的移民对于北魏王朝的贡献是非常深远的,这一点在冯太后身上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冯太后就是北燕政权的遗民,而且北燕政权是十六国中最具有民族大融合完成之后所呈现出来胡汉杂处特色的政权,北燕政权能为北魏王强贡献出一个冯太后,这绝不是历史的偶然现象。冯太后应该从小在北燕王宫中耳濡目染了辽西地区的民族大融合的情景,所以其能感同身受的推行一系列汉化改革,并且汉化改革的措施能够很有效的进行下去,这跟北燕政权所处的特殊状态是分不开的。
十六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我们也就此结束了,因为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过程太过纷乱和复杂,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地点,历史事件与时间,非常庞杂,我们也只能是用比较简要方法的去述说这段历史,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十六国中各个政权的一些概况。其中十六国时期的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我们都没有讲到,而且在历史故事部分有很多的历史的史实,也被我们为了叙述方便而进行了篡改,但是整个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脉络大致如此。很多没有讲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不是我们不知道,而是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要是穿插到历史故事当中的话,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我们无法面面俱到,而且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对于十六国的形成,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我借此机会就说一说我们没有讲到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比如说,我们现在有很多人在谈论十六国时期的历史的时候,都说到了迫于游牧民族压迫而出现反抗游牧民族政权的乞活军,甚至有人说乞活军最后的火种就是颁布杀胡令的冉魏皇帝冉闵,其迫不得已在游牧民族政权中潜伏,直到篡夺后赵帝国皇位,再颁布杀胡令云云,但是我认为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乞活军说白了就是西晋末年的农民起义军,因为北方大地上的,战乱迭起,民不聊生,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百姓万民迁徙寻求活路的情况,这种流民潮在每个历史王朝的末期都是屡见不鲜的,但是西晋王朝末年的这些流民或者说农民起义军被统称为乞活军,但是乞活军最终的归宿,基本上都被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和东晋王朝所利用,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乞活军确实在十六国时期的初期对当时的战略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他们并没有参与到十六国和东晋王朝的统治阶层内部,我到现在都不明白为什么现在有人会把冉闵称作是乞活军的后人。要知道冉闵可是将门出身,这跟农民起义军形式的乞活军没什么太大关系。
我估计可能是冉闵篡夺后赵帝国政权以后,所推行的杀胡令,跟乞活军在北方大地上曾经与游牧民族作战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有的乞活军也是被游牧民族所用的,比如说前燕帝国的建立,也是有乞活军的身影在里面的。或许现在人们可能对于那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