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恐怖悬疑>东鲁传>411章 老少同堂
切,叫人动容。

是真的动容。

严老先生的眼皮子忽然莫名地快速跳了几下。

不是他年纪大了,耳朵出现了故障,刚刚,他真真切切地听到了“几年前”这三个字。

四郎而今才多大岁数?十二?十三?

几年前又是指的哪年呢?三年前?四年前?

不过才七八岁的孩子,能听说多少事儿、懂得多少大道理?

听说这孩子也就是这两三年才冒出苗头来,以往,都只是个“往前是农田,转身是炕沿”的乡野小子。

听说,这孩子连个启蒙老师都没有,更不曾正经地上过一天学堂。

就是这么一个小人儿,他是从哪里知道的关于曲阜严家的事情的?又是如何知道他严以行的人品行事的呢?

从女婿和外孙口中,他多少听闻了一些关于这个孩子的事迹。都说这是个不寻常的,是渊底的潜龙、池中的锦鲤。

是不是“天才”,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他不予置评。但是,他很明白一点:能够让两代人齐口称道的,就算没有高深的学问,怕也是个极其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人精。

凡是这种人中泥鳅,大多非奸即刁、呈于面相。

他打心底厌恶这种人,因此,也从来没有过想要见上一见的念头。

李府也好,陈府也好,甚至是安平府、王府……

他相信,钟四郎想要的无非就是荣华富贵。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所以才会使出浑身解数、想方设法跟这些高户名门攀关系、套近乎,并借尽可能地取悦他人。

如此行径,与小人何异?

因此,即便是那块货真价实的、出自王府的木牌呈到眼前,即便钟四郎坐到了跟前,他都打算不予理会的。

不是会看人脸色吗?那好,只要他不假以颜色,相信对方定会知难而退吧?

这是他起初的打算。

可是,这一计划却随着对方的出现,逐渐产生了动摇。

这跟他想的很不一样。

看不出丝毫奸诈的模样,听不出任何油滑的意味。举手投足,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一如事先操练过数百上千遍。

形容谈不上出色出奇,却能瞬间攫住他人的注意与心思。

一个孩子,独自行走在丛林中,身边尽是虎狼眈眈,非但不畏不怯,反而从容自若,这一反应,本身就很特别吧?

不,确切说,是诡异。

很难具体地描述这个人,因为他所给出的讯息太多、太碎、太复杂。

就好比从撒了一地的黄豆绿豆红豆扁豆中,筛选出一颗伪装极好的珍珠一般。

明明他人就在眼前,一举一动都历历在目,但是却给人一种雾里看花自荣谢的距离感。

明明说是为你而来,却又不是你能羁绊挽留的风物。

温和如春风,太容易叫人忽略;凉凉如林雾,却道不出那份冷漠与疏离。

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怀疑自己、胡乱揣摩。

就像他,本来决定好来个不闻不问的,最后,却还是不知不觉地竖起了耳朵去听,并且还不由自主地对他的询问作出了回应。

这让他很觉得不可思议。

冲着这一点来说,这孩子倒像是一块没有生气的磁石,随心而往,却能吸引沿途无数的铁屑锈钉。

孩子的天真、孩子的无赖、孩子的变幻无常、孩子的胆大率直,悉数体现在了这个少年的身上。

而这一切,都只是一种表象。就如同那顶扎眼的幂篱所遮掩的真容,这一层惑人的、烟雾般的表象之下,当是叫人不可小觑的深沉世故。

ps:名词解释

1、天目茶:明代开始废团茶兴散茶,蒸青和炒青的散芽茶渐多。据顾元庆《茶谱》(1541年)、屠隆《茶笺》(1590年前后)和许次纤《茶疏》(1597年)等记载,明代名茶计有50余种。

天目茶早在唐朝就闻名于世,皎然曾赞其:“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

到明朝,天目山茶被选为贡品。屠隆把天目茶与虎丘、天池、阳羡、六安、龙井同列为佳茗。这一时期是天目茶最受推崇的时期。

2、天目盏:茶道中使用的茶碗,最早是从天目山寺院中传去的,名曰天目盏。

据《西天目山志》载:“天目盏又名天目木叶盏,是天目山寺院中招待贵宾的茶具”。

日本平凡社的《世界百科大辞典》:“天目为黑色及柿色铁质釉彩陶瓷茶碗的统称。镰仓时代建久三年(1192)至元弘三年(1333)的141间,到中国宋朝的禅僧归国时带回,始传至日本。此类茶碗系禅僧修行也-中国浙江省天目山寺院日常使用,故称‘天目’……”


状态提示:411章 老少同堂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