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发现了新的商机。昨天夜里,正当她裹着大衣迎着寒风走在回家的路上时,突然在路边发现了一颗闪着七彩光芒的小球。北方干冷的狂风呼呼吹着,但小球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只是自顾自地躺在路边发出耀眼的彩虹光。

女人看了看四周,路灯橘黄色的光芒浮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树叶婆娑,狂风阵阵,但她没看见一个人影。她试着用脚尖轻轻地碰了碰那个小球,彩虹色的光芒颤动了一下,发出银针落地时的声音。她蹲下来,决定更加仔细地观察。她发现那小球虽然通体发光,但质地透明,光芒仿佛并不是由它产生,而是由它反射出来似的;她放胆摸了摸,小球很有弹性,但质地松软,就像一个在孩子手里玩了很久的橡皮球一样;可那原本明亮的彩虹光在她断断续续呼出的白色气里开始变得越来越微弱,越来越晦暗,最后竟消失得无隐无踪,只在水泥路上留下一个平淡无奇的小玻璃球。女人感到很失望,于是她站起来,理了理乱糟糟的大衣下摆,重新上路。

就在这时她听见了一声呼啸。可那并不是自然风的呼啸,而像是急流通过狭窄的金属管道时所发出的尖利而迅猛的呼啸。她回过头,惊奇地看见一轮亮晶晶的彩虹正以小球为中心沿着地面向她迅速扩散开来。彩虹抵达她的脚跟后精准地停住,将她圈在里面,随后一层肥皂泡般的彩虹色薄膜开始自地面徐徐上升,在她头顶的高度合成了一个圆形的拱顶。

女人站在彩虹泡中,看着这一切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她木木地伸手碰了碰围住她的彩虹泡,看见一圈虹色的涟漪从她的指尖泛起,随后整个彩虹泡都在这涟漪的扩散下震颤,折射出五光十色的幻境。

她虽然看得入迷,但却并没有着魔,她的习惯与职业素养清醒地意识到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流程,那就是先将这个能产生如此美丽彩虹泡的小球据为己有,然后再拿到公司去研究可开发的价值,甚至找到原理批量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小球开始投入市场,最后成立委员会,注册商标,以这个小球的美学价值,她认为至少能衍生出数十种周边产品。

事不宜迟,现在就行动。小球的位置很好找,因为整个彩虹泡就是以它为球心的半圆,只要找到球心就行。女人再一次蹲下,小心翼翼地将小球握在手中。而就在这一瞬间,绚烂的彩虹泡也随着一声呼啸被纳入了女人的手心。

小球被立即送入了研发部。

研发部里初次见到小球的科学家们无一不对其叹为观止的。他们都说自从开始从事科研工作起,就从未见过如此绚丽的景象。可光惊讶还不行,科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分析问题,所以他们一个个都怀着敬畏之心开始研究这个小球。

他们手上有关小球的资料少之又少,只知道小球会发彩虹光,若遇见水蒸气光芒就会消失一段时间,但随之而来的却是令人头晕目眩的彩虹泡。他们测量了彩虹泡的产生时间,平均三十秒;彩虹跑的半径,约9米,视温度而定;彩虹泡存在时间,未知,貌似只要不去触动小球,那么彩虹泡就可以一直存在下去;他们还想方设法为这小球确定组成物质,但绝望地发现组成小球的物质竟然是不稳定的,似乎它能随机选取元素周期表内的任何一个非放射性元素,然后再淘气地成为那元素一样。

研发部的科学家们呈递上来的报告让女人大发雷霆,因为经过两个月的研究,他们几乎没有发现有关这个小球的任何有用的新情报:来源未知,成分未知,当然也绝对不可能复制。女人觉得十分幻灭,她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在这两个月来完全是依靠着对这个小球的期待而活的,她太喜爱小球所产生的美景了,太想推广小球了,更不用说这一切背后的商业价值了。于是她只好忍痛转换一下思路,如果不能生产小球,那还有什么方法能开发这个小球的美学价值呢?

就在这时事情出现了转机。这天,正当女人埋首于杂乱的科研报告中时,突然接到了一通电话,那头是研发部的某个资深科学家,科学家在电话里激动万分地通知女人说自己在捡到小球的同一个街区发现了第二个外表和功能一模一样的小球,现在正送往研发部。就在女人还没从这个消息带给她的震惊中缓过神来的当儿,又有一通科学家的电话打了进来,说是他在捡到第二个小球的下一个街区又捡到了一个光芒四射的圆柱体,和小球一样闪着彩虹色的光芒,现在正送往研发部。

女人的思维飞快地运转着:就在这天她竟然同时收获了两样能发出彩虹光的物体,而在这之前竟然还没有任何一个路人发现过它们。这让她感到难以置信。不过科学家在电话里只提到了大致的方位,并没有提到具体的藏匿点,所以如果不去仔细搜索的话,这种大小的物体如果是处于某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角落的话,那倒是勉强能解释得通。这也同样能解释为什么仅今天一天就又发现了两个这样的物体,因为它们不容易被人发现,而只有今天科学家才去那附近主动搜索过。

女人摇摇头清空思绪,现在对她来说最要紧的并不是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而是如何将这些物体投入使用,让它们产生价值。万一能发出彩虹光的物体在这世界上并不只有三个呢?一旦泛滥,任何事物都将失去价值。女人越想越着急,火急火燎地冲进了研发部的实验室。

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


状态提示:奇丑无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