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东汉末年枭雄志>一千一百二十七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和文举考试不同的是,武举考试有更强的专业性和高要求。

不仅要有身体基础,还要识文断字能读能写,更要有一定的军事书籍的阅读经验,所以很多民间勇士就被拦在了这一环节之外。

他们都不识字,或者就算认得几个字,也不会读写,更没有读过兵书。

唯一能参与的大概也就是第一天的考试,第二天的专业技击考试他们大概都无法参与。

简而言之,魏军的战斗素养已经完全不是民兵等级,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民间人士根本无法杂武举考试中取得名次。

所以能参加武举考试的人本身就很有限,基本上都是原来军队出身的人,还有比较少的首阳山讲武堂出身的人。

为此,郭鹏已经宣布和太学一样大量增加可以进入首阳山讲武堂学习的人士的名额。

从仅仅接受军中人士改为民间人士也可报名参考,并且放宽报考条件,降低入学考试难度。

只要通过考核,就可以进入首阳山讲武堂参加学习,并且在三年的学习之后参加武举考试。

然后为了进一步规范武举考试的参与人群,提高武举考试的等级,避免日后出现武举不被重视的情况,郭鹏规定从第三届武举考试开始,武举考试也要拥有首阳山讲武堂的学籍才能参加。

等时机进一步成熟,郭某人也打算在其他州郡设置一些州所属和郡所属的讲武堂,以此扩大武学学子的基数,以便于更好地优中选优,选出真正优秀的军事人才。

文举和武举双双确立之后,郭某人就可以向下回溯,配套各项教学设施,规范教学标准等等,反过来推动教育改革。

文武两场科举考试的结果同一天发放,名次也都一样排列。

文有文状元,武有武状元,同一天进行御街夸官,同一天由皇帝亲自设宴恭喜、鼓励这些天之骄子们再创辉煌。

以示国朝文武并重的基本国策。

在这样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延德七年十一月的时候,郭鹏就下诏让有意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赶赴洛阳准备参考。

虽然时间紧急,但是各地学子得到消息之后,还是紧赶慢赶的奔赴洛阳,里头并不乏有往日里必然能当官的士族子弟。

他们一边困惑着,一边紧赶慢赶向洛阳前进,为了做官,他们还是第一次感受到如此的苦楚。

可是黎庶子弟们则是觉得找到了千年难遇的机会,作为泥腿子,有朝一日也能得到学籍,成为学子,拥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这在往年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是现在,却成为了现实。

他们可以参加考试,一旦被录取,就可以当官,改变命运,走上人生的坦途。

这是何等让人激动的事情?

他们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以及对魏天子的感激,风风火火的往洛阳赶。

文举考试的报名点在洛阳太学门口,武举考试的报名点在首阳山讲武堂门口。

报名原则上是只要拥有魏帝国的户口,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但是实际执行起来还是有一些限制的。

犯罪者受限。

民事犯罪留下案底者,子辈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官、吏犯罪留下案底者,子孙三代不准参加科举考试。

有如此这样的限制,也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违法犯罪的举措,等到科举大行于世,这样的规矩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遏制想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人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不为自己,也要为子孙后代想想吧?

为了进一步让科举制度得到人们的关注,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在大范围宣传的前提之下,郭某人还亲自下场宣传吆喝。

他亲自写了诗句,命人传遍天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简简单单二十个字,就能让人看到一种改天换地的气势。

一种让靠着血脉世袭登上高位的官员们不寒而栗的气势。

这二十个字写出来并且被要求传遍天下的时候,朝廷里那些靠着出身登上高位的士人官僚可都面色不佳。

他们纷纷感到疑惑,不知道皇帝写出这样的文字还要广泛宣传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觉得我们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区区一个泥腿子也能堂而皇之的站在天子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将军和宰相本来都是不看出身的,全看个人能力,只要你有这个志气,就去努力,终究能当上将军、宰相。

这更是无法想象的。

可是这偏偏都开始出现了。

以前做文官有士族,做将军有将门,大家都看血脉世袭,只要一家出了一个牛人,子孙后代享用不尽。

哪怕子孙后代全是废物,那也无所谓,只要有一个牛人就够了。

可眼下局面不同了,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朝的时候所喊出来的口号居然也给皇帝他老人家改了改,传遍天下了。

什么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号召泥腿子们也来争取将相的地位,和现在的将相作斗争呗?

皇帝陛下彻底的不和大家玩温情了,彻底的展现出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要不是这句话没涉及到皇权,他们都怀疑皇帝陛下是不是失心疯,想要号召大家一起造反,推翻他这个皇帝了。

自己推翻自己……


状态提示:一千一百二十七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