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三年,六月二十九日,清晨。
太极宫正殿内,皇帝李世民正在上早朝。其下的文武百官分左右排列,个个精神饱满。其中,以长孙无忌为首的一大批文官,站得离皇帝最近。
李世民的气色看上去很好,端坐龙椅,面带微笑,说话的声音更是高亢。
“诸位爱卿,前两日朕去净土寺修持,未能上朝,恐有耽误。明日便是科考开试之日。天下举子已齐聚长安,这是朕自登基以来,首次选拔我大唐英才。还望诸位爱卿,各司其职,以慧眼识人,替朕挑选出治世之良才。”
“陛下勤政爱民,臣等自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李世民一说完话,文武百官在长孙无忌的带领下,齐齐高呼。李世民见状,倒是没什么表情,眯着双眼看向了长孙无忌。
“齐国公掌管吏部已有三年,从未出过任何差池,朕还是信得过的。但此次科考毕竟是制科,由朕乾纲独断,各州府事先并不知情,时间上难免都有些仓促。关乎科考的各项事宜,你们吏部和国子监可有本要奏?”
“回陛下!”
长孙无忌一步踏出,所有朝臣的目光都放到了他的身上。然而长孙无忌却突然顿了顿,转身看向了站在后方的魏征。
“吏部自从年初接到陛下的旨意后,早已同国子监着手准备各项事宜。从宣旨各州府到拟定进士科的考题,都非常顺利。如今,天下举子已纷至长安。眼看便能如期开试,但这两日,魏征大人却数次闯入国子监索要科考举子的名单。并向尚书省呈递多份奏折,妄图暂停科考。其中,还有些言辞不乏有贬低我吏部之嫌。臣与两位仆射大人已商讨多次,均不知魏征大人此举有何目的。心中疑惑,正待陛下回宫明鉴。”
“哦?暂停科考?”
李世民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后,原本还带着笑容的神情立刻凝固了。随即便是一脸的肃然,望向群臣的目光也多了一分威严。
“秘书监掌管国家典籍,编校群书,说起来与科考也有些关联。尚书省,魏征的奏折何在?”
“回陛下,已上呈至龙案,请陛下过目。”
房玄龄自朝班中走出,说完话后又立刻走了回去。李世民也不看他,在龙案上的一沓奏折中找出了两本,皆是魏征所奏。上面的内容很简单,大意便是许多州府举荐来参试的贡生并无真才实学。多是一些世家与官宦子弟,且与某些朝臣甚至是吏部官员早有联系。
李世民是何等聪慧之人,一眼便看出了魏征想要表达的意思。只见他看完奏折后,闭眼沉默片刻,突然将两本奏折砸到了地上。
这一幕,吓得朝上的文武百官通通跪了下来。
“陛下息怒。”
长孙无忌连忙高呼,脸色诚惶诚恐,其余百官也都是劝皇帝不要生气。唯独魏征一人,没有说话。过了片刻,李世民才重新睁开双眼。
“自古以来世家贵胄皆是朝廷心腹之患,朕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大业十三年,朕与太上皇自晋阳起兵,一路征讨。时至今日,朝廷已平定了多少藩王割据,灭掉了多少虎豹豺狼?但是,这些人你杀得完吗?巴蜀,岭南,蛮夷各州府,朝廷靠的是招抚,而不是用兵,为什么?我们死不起那么多人,这天下更不能再流那么多血了!”
李世民顿了顿,眼眸迷离,似乎想起了昔日征战沙场的岁月。他的眼中似乎有泪,但并未落下来。
“许多世家、豪族,繁衍生息数百、上千年,比任何朝代都要活的久,活的长。那些偏远之地,朝廷的官员能管得过来吗?想要让这些地方稳定,连朕都要仰仗那些乡绅氏族的力量。这些人遍布天下,可一旦朝廷势弱,百姓都揭竿而起了,最先出来灭我大唐的,也许就是他们。这些,朕明白,你们岂会不明白?可是,朕能杀光他们吗?现在,这些世家子弟想要功名,想入朝为官,朕断得了他们所有人的仕途吗?”
李世民连着反问了三句,一声比一声重。尽管他是对着文武百官说的,但一众官员的目光都暗自放到了魏征的身上。此时,这位一身傲骨的秘书监,终于是变了脸色。随即独自走出朝班,对着李世民跪了下去。
“臣鼠目寸光,不能体谅陛下之苦心,有大过错,请陛下降罪。”
“好了,爱卿也是替朝廷着想,朕知你心意。但此次科考事关重大,不可延期。此事依然由吏部主办,其余六部及九卿,从旁协调,务必让朕看到天下英才。魏征进谏有功,赏黄金百两,蜀锦十匹,下去吧。”
李世民挥挥手,重新闭上了眼睛。魏征闻言,连忙叩首谢恩,退回了朝班之中。而其余大臣则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震惊之色。皇帝明明很愤怒,可最后非但没有怪罪魏征,甚至还给了赏赐。这样的结果,实在是令人始料不及。
长孙无忌看着魏征平安无事的走了回来,目光闪了两下,连忙高呼“陛下圣明”。而他这一叫,其余的文武百官也跟着附和。一时间,偌大的朝堂竟显得无比和谐。
李世民依然闭眼沉默,也不知在想些什么。直到两分钟后,侍候在一旁的总管太监才朝前走了两步。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臣兵部有本要奏。”
突然,朝班之中走出了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官员。看官服,乃是正三品的兵部尚书。此人虽然身材魁梧,但脸色看上去有些疲惫,精神并不好。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