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寻唐>第七百二十七章:民以食为天

武威书院现在不仅是北地最大的书院,同样,也是天下最大的书院。这也是李泽聚天下英才的战略的一部分。武威书院年年都在扩建,如今,早已经从粟水河南岸扩充到了北岸,数千学子在这里学习和生活。

能够到武威书院来的,在各自的地方上,已经算得上是英才了,但在这里,他们还要接受两到三年的学习,才能踏进科考的大门。基本上,从武威书院出去的学子,在科考之中,落第的人就微乎其微了。

是以,武威书院也被称之为官员的摇蓝。

武威书院从最初的大杂烩什么都学,到现在已经分出了相当多的门类,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学院,而其中,最大的学院,却是格物学院。而格物学院之中,老师就五花八门了,他们之中有些人,甚至字都识不得多少,但却仅仅凭着一技之长,就获封武威博士一职。

就像现在屁颠屁颠跟着李泽的农学博士刘七,此人种了一辈子田,最擅长的就是育种,如今北地正在推广的许多粮食疏菜种子,就是此人一手培育而出的。

农院占地颇广,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数个暖房。一间间纯粹由琉璃搭建而起的暖房,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都价值万金。琉璃制品在武邑已经不算稀奇了,种类很多,经过最初的暴利时代之后,现在价格已经大幅下跌,但像这样大块的琉璃,制作依然是一个大难题,往往百十块中,最多就那么两块能成功,别说市面之上没得卖,便是李泽自己府上都没有一件,但在这里,却被用来搭建了数个育种的暖房。

“李相,您看,这是我们刚刚培育出来的新麦种,明年可以在武邑试种,后年,便应当可以大规模地推广,小老儿预计,到时候,每亩的亩产量,达到四百到五百斤,应当不成问题。”刘七指着暖棚里,明显比外面的冬小麦要长得更高更好的绿油油的麦苗,喜滋滋儿地道。

“真有这么高的亩产量?”李泽有些怀疑,现在小麦的亩产量,风调雨顺的时候,也不过三百余斤,这一下子增产如此之多,让他有些不敢置信。

刘七迟疑了一下,道:“李相,大规模推广的时候,当然不可能像我们这样精心伺弄,用最好的肥料,将温度调节到最适宜它们生长,但亩产量多个百余斤,绝对不是问题,小老儿敢有脑袋担保。”

“我要你脑袋干啥?”李泽失笑道:“你的脑袋我还要留着,替我培育更多的种子呢!刘博士,别说增长一百斤了,亩产量能增五十斤,我便要大大地奖赏你!我们有多少土地啊,每一亩增产五十斤,汇集起来,就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了。民以食为天啊,刘博士,你真能做到这一点,我便奏请朝廷,封你一个候爵也是不为过的。”

“这哪里敢当!”刘七笑得脸上的皱纹都堆到了一齐,“现在小老儿就很知足了。李相,请过来看看这个。”

走到旁边的一个暖棚外边,李泽盯着内里一件件的苗子,两眼有些放光。这是新物种,这是金满堂的船队从海外带来的新作物,别人不认识这是什么,但李泽却是认得的。

玉米棒子。

“李相,您命名的这种叫玉米的作物,我们是第一次培植,到现在为止,看起来成活已经是无疑的了,从去年开始,我们失败了很多次,也终于摸索出了不少的经验,这玉米耐干旱,即便是在贫脊的土地之上也能生长,如果这一次能顺利地结果的话,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扩大种植面积,大规模育种了,一旦成功,则许多旱地以及山地,都可以大规模种植,有希望成为继小麦之后的又一种主粮。”刘七兴奋地道。

“很好,很好,刘博士,继续吧!”李泽开心地道:“种植的过程等,都详细地记录了吗?”

“当然,小老儿识不得多少字,但这些学生一个个却都是识文断字的啊!”刘七指了指那些在暖棚里忙活着的武威学子。

这些人岂止是识文断字?他们可都是这天下的精英,只不过一来呢,是对农学颇有兴趣,二来呢,想要在武威书院毕业,必须懂一门识务,在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之下,对农学感兴趣的人,是非常多的。但在刘七这样的人眼中,学问的多寡是根本区别不出来的,反正都是识文断字。

到了第三个暖棚间,看到内里的物件,李泽的眼睛愈发的亮了一些。

“李相,这种叫番薯的东西,栽培就更加容易了,就当初只有一截短短的藤子,到如今整个暖棚都栽种满了,我们只用了一季。”看着里面绿油油的一片,刘七说话的声音都在颤抖:“比起玉米来,这番薯更容易成活,而且更不挑地儿,我试过了,即便是在沙地里,他们也能成活,而且产量相当高。而且,用途要更广一些。”

“当然,这东西,叶子能吃,藤子能吃,结出来的果实不但能充饥,还可以熬糖,可以制作很多种其它的食品。他能够大规模地栽种的话,以后我们大唐,可以再无饥荒之虞。”李泽道。

“那敢情好!”刘七道:“说实话李相,小老儿这个年纪的人,是真饿怕了的。现在过的这种日子,想想都如同梦中呢!”

“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李泽拍了拍刘七的肩膀:“刘博士,现在咱们的地盘越来越大,别看你周围的人都每顿吃得饱饱的,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挨饿还是很普通的事情。只不过现在朝廷经管得力了一些,饿死人的事情少了。你做的这些事,可是


状态提示:第七百二十七章:民以食为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