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五千年来谁著史>第五百七十三章 别无选择!

冬去春来,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明媚的春光中,一船接着一船的移民不断的向南而去。

多少移民泪洒,但这并不能叫官府生起有丝毫的怜悯。

以岭南诸路为例,朝廷下了命令,每县打底儿三百户,一些繁华之地,迁移人数更要多达五百户去。

一个个县汇聚起来,那总数就要高达十万人上。

他们是不得不迁移,是想留也留不下。

可不是婆罗洲还有中南半岛,亦或是吕宋,屡次提升移民条件,使得百姓为优越的条件吸引,纷纷投往的。

海外藩国册立,南洋战事大起。土汉正值交攻之际,任谁都知道这并不是百姓们前往投奔的好时机。

如果不是朝廷发令在,哪怕几位藩王把条件一提再提,怕也前往者寥寥。

也是因为此,吕宋成为了这场‘迁移大战’中的胜者。

因为此地的土人早已经被宋军通通镇压,那山岭密林之中固然还有顽固不化之辈存在,但那只是芥跻之癣。

在几个迁移地中,彼处的治安环境乃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百姓们自然更愿意投奔吕宋。

而且吕宋的移民条件也不差的。

广州是大宋在岭南最为重要的一个港口,随着南洋大开发,岭南区域的重要性不断的被提升,广州城也更见繁华。这里是成千上万的移民离开大宋的必经之地,岭南各路的移民或是乘坐海船,或是乘坐内河运船,不知多少百姓被陆陆续续的送到广州。

然后乘坐上远洋海船,一船一船的被送去更南方。

事实上南洋与岭南的距离虽然不小,却远没有到相隔万里重洋的地步,而且双边往来繁多,移民们未来未必就不能回乡看一看。

然而海路颠簸,危险重重,移民地也不安全的很,未来都充满着不确定性。

故而,每当移民登上海船出海时,背井离乡和生死未卜的悲苦往往都会交织在一起,使得每一艘移民船的起航都伴随着哗哗的泪水。

移民局下属的教员再是把移民之地夸得天花乱坠,那对于迁移的百姓而言也是一片从未想过和见过的异域!

未知的恐惧深深地攥着他们的心。

……

和其它的移民一样,携带着妻儿的王德昌又一次想起了家乡的山水,想起家乡的房屋、田地,天知道他们王氏一脉人怎的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落得了如此境地!

他从叔王时雍在靖康年间都做到了吏部尚书、开封府尹,是只差一步就能登上宰执之位的人。

高州王氏也一度风光无限!

就算是吴王失国,王时雍跟着归附新朝,那也一样做的高官。

但谁知道时运就是那样的不济,归附新朝之后,王时雍就接连出错获罪,三年不到就从朝堂大员变成了平头草民,王氏也在高州丧失了先前的优越地位和影响力。

背负着夺职罢官的名头的王时雍,名头可不那么好。因为他的骨头软,在赵构与士林士大夫你来我往的时候第一时间站队赵构,士林声名大坏,今日一遭被罢官去了职,竟然是连王氏的家门都不能维持。人也是又羞又惭,又哀又怨,不两年就死了。

那之后的王家就更是倒霉了。

王德昌也是打小读书的,虽然在先前时候没能读出来,可在赵构改制后,他第一时间考中了秀才,在高州衙门里某了个差。人生前途还是很不错的。

可在王时雍倒了后,他也被人寻了差错丢“官”去职。

之后几年更是干啥啥不顺,等到皇帝划线时候,本来家底颇丰的王氏一族,赫然大半家户都落到了红线以下。

王德昌就是此列人。

家中竟然只剩下了不到五十亩地!

就依他一妻一妾一女二子的规模,一百二十贯钱的收入如何能有?

那五十亩田他可都是租赁出去的,每年租税,纳了粮税后还能剩下四十来石米,温饱是绝对不成问题的,但想要过得好也难。更别去想着年入一百二十贯钱了。

高州的官府对于王氏也很不友好,以至于去年今岁,王氏一族就已经是分崩离析。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扶着船帮,王德昌泪流满面,人都恨不得哭昏过去。

王氏也满面的悲苦,目光恋恋不舍的望着岸上,人也悲伤的不能自已。

倒是两人的长子心中颇有些不以为然。

高州故乡有什么只得留恋的?

当日叔祖罢官还乡,高州就已经无有王氏的立足之地。

这几年前程坎坷的何止是他家一户,整个高家都在走霉运,这岂能是真的天意?完全就是人为造成的么。

想到自己先前在书院遭受到的冷遇和嘲讽,这个年纪才十四岁的少年,心里对高州就半点留恋也没有。

既然老家已经没有了他们的活路,那就移民去么。

至少日子会变得更好不是么?

他家在变卖了资产后,手中本就有着一笔积蓄。且高州的五十亩地在南洋就能换到五百亩的补偿费,加上六人被分划的六百亩,这就是一千一百亩地了。

连续耕种十年就是他们家的产业了,还能凭借田亩从银行贷上一笔钱,这完全就能购买奴隶来做帮手。加之他父亲还有秀才的名头,识文断字,之前更是在府衙里做了几年公,到了南洋后自然能优先录用。

这样的日子明显比高州时候更有奔头不是?

这般的又还去留恋故园作甚?


状态提示:第五百七十三章 别无选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