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三国大名士>第四章 名士攻略

要做名士,首先就必须要明白什么是名士。

名士又被称为“名仕”,简单来说,就是很有名气,但又还未出仕做官的人,也泛指有名望的人。

在黄巾起义之前,名士其实并不吃香,因为当官的门路都掌握在世家门阀和十常侍的手中,名气再大也没用。

但是等到黄巾被灭,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的时候,名士的作用就开始凸显了出来。

作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有藐全是两码事。

就比如诸侯争霸前期,像袁超、曹操这类有兵将有谋士的诸侯,那扩张的速度是杠杆的,而有兵将却没谋士的刘备,则被打得如同散家之犬,整日东奔西跑,经常连老婆都顾不上。

直到后来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有了出谋划策的人,刘备这才打了翻身仗,逐渐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蜀国霸主。

由此可见,一个得力的谋士对于诸侯来说有多重要了。

所以纵观整个三国时期,但凡是有点能力的诸侯,对待谋士都是非常看重的,每逢战事不管自己有没有主意,都要先问问谋士,以表重视。

而谋士呢,既不用上阵拼杀,也不必每次都出主意。

没主意的时候就闭嘴,有主意的时候就出主意,一旦主意被诸侯采纳,并且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封赏很快就会下来,可谓是低风险高回报!

当然,要想拥有这么一个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有能力是必须的,但是名气也必不可少,甚至还更加重要!

没有名气的名士,那还能叫名士吗?试问哪个诸侯会去请一个无名之辈给自己出谋划策?

那么主要问题就来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士呢?

按照当前时代的主流观点,要当名士肯定要先读书,因为东汉的名士都是读书人,所以要成为名士,就先得成为一个读书人。

而要成为读书人,其他的书不说,《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书必须是要读熟的,否则连读书人的圈子都无法融入进去,那还怎么抱团?

但要熟读这么多书也不简单,先不说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单单寻找一个老师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可谓困难重重。

想到这里,徐康顿时皱了皱眉头,然后砸吧了一下嘴。

“啧……读书困难什么的我倒是不怕,主要是我不喜欢和别人抱团,我就喜欢单干,嗯……就这么决定了!”

决定好了之后,徐康就开始想下一个问题——要怎么单干才能成就名士之路?

学诸葛亮一样隐居起来?

那肯定是不行的!

因为人家诸葛亮也是抱团的,身边名士朋友一大把,哪怕他是隐居不出,也有人把他推销出去,否则刘备连他“卧龙”的名号都没听过,还哪来的三顾茅庐?

还有郭嘉,也是戏志才死了之后,荀彧向曹操举荐的,至于其他很多谋士,基本也都是这样的情况。

正应了一句老话,“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名士抱团的好处可谓是相当显著。

但这却阻止不了徐康单干的决心,所以他开始仔细思索起来。

“以当今的价值观来说,名士讲究的就是德才兼备,但是我不懂兵法,政治军事都不擅长,所以必须名声上出彩才行!”

在后世,名声好的人固然也会被人赞赏,但是却不能作为立身的资本,但是在东汉却不然。

这个时代非常注重名声,如果名声败坏,轻则前途尽毁,重则性命难保!

就拿“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来说,他作为孔子的后人,本来随便浪的,却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而招来了杀身之祸。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父与子之间,哪有什么亲情?追究其根本,不过是情与欲的产物而已。母与子之间,又怎么论呢?就好像是把东西寄放在瓦罐中,拿出东西之后,两者就不存在什么关系了。

像这样言论,哪怕在后世都会惹人反感,更别说在以孝治国的汉朝了。

而曹操本来就对他的嘴贱不爽,所以在他说出这番话之后,就以“不孝”和“辱没圣人”的理由把他处死了。

这就是典型的祸从口出。

而刘备恰恰和孔融相反,他就很懂得经营自己的名声。

也正因为有了仁义满天下的名声,才能引得天下有能之士前来投效,就连他在逃难的时候百姓都愿意跟着他,为他后来的蜀国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民众基础。

由此可见,名声在这个时期有多么有用了。

有了刘备这个先例,徐康就等于找到了风向标,他决定要向刘备看齐,把“仁义”打造成自己的标签!

想到这里,徐康顿时就咧嘴笑了起来。

“嘿嘿,既然要标榜仁义道德,没个响亮的表字怎么行呢?看看人家曹操和刘备,一个叫孟德,一个叫玄德,我也得取个带‘德’字的!”

表字,就是在本名以外所起的名字,表示其德行或本名的意义。

而且在这个时代,对成年男女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取个表字也方便别人称呼。

穿越后的徐康并未成年,所以还没有表字,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提前给自己取一个。

想了一会之后,他就想到了满意的表字。

“有了,我这人最喜欢的就是以德


状态提示:第四章 名士攻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