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鬼谷两千年>第37章 心得

其后,身在云梦谷的孙武安顿下来,孜孜不倦地开始了他的成圣之路。

而心情舒畅地收下孙武后,王诩倾心相授。过多的关照让其他弟子艳羡不已,羡慕的同时他们想不通,一个其貌不扬的少年会有多大成就。

殊不知,他们毕生的成就也赶不上孙武的皮毛。

在王诩的教导下,孙武果然不负厚望,进步很快。

他先是学习了捭阖术,接着又是易学、杂学、道学,最后不出意外地将重点落在了兵学上,《三略》、《六韬》、《军政》、《军志》、《司马法》等春秋以前的兵家著作烂熟于心。

这一日,王诩正在看书,他面前摊着一卷《周礼》,看得津津有味。

书中所记载的周朝礼的体系很系统,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内容包括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还有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具体规制,也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原来周国礼仪竟然有如此多的讲究,一边看,王诩一边暗暗赞叹。

“老师……”正此时,孙武捧着几片竹简进来,轻轻叫道。

王诩听到后将目光从竹简上挪开,抬起头看了他一眼问道:“何事?”

“最近弟子研修兵法,偶有所得,请老师指正……”孙武将竹简呈到王诩面前,怯怯地道。

短短几年,他已从一个瘦弱的少年成长为一个健壮的年轻人,腼腆的性格改变了很多,也只有在王诩面前才偶尔流露出一些。

而且王诩还发现,固然孙武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学习天赋,各门功课就是同时学习也不输于他人,可是他有一个最大弱点,缺少实战,或者说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

“哦,放我这里吧,我会认真阅读的。”王诩笑道。

孙武恭恭敬敬地将竹简放在几案上,然后悄悄地退了出去。

粗略一算,孙武在云梦谷已经学习了八九年了,成长很快,至于达到了什么高度,王诩也没去考究。

这时候他送来了心得,应该体现出来。

王诩很想知道结果,他将《周礼》推到一边,取过孙武的竹简翻开,开篇第一句便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这句话正是《孙子十三篇》中兵势篇中的一句,马上引起了王诩的兴趣,他仔仔细细翻阅起来,渐渐沉浸其中。

一口气读完,掩卷沉思。

毫无疑问,孙武的确是影响中国历史尤其是军事史的一代巨擘,包括王诩在内,很多人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包括被米国西点军校作为选修教材,为此他还耗费不少精力研究了很长时间。

仅就刚才读到的内容,竹简中孙武一笔一划用心书写的每一句,句句经典,脑洞大开,令人拍案叫绝。

不过在对孙武由衷佩服的同时,他也发现了几处疑问。

王诩清楚记得,《孙子兵法》后世传下来的应该是十三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虚实篇、军形篇、兵势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

不用问,现在看到的仅仅是孙武的初稿,因之内容看起来有些杂乱无章。

而且涉及到的似乎只有十篇,最精髓的也是王诩最震惊的三篇没有出现,比如第一篇的计篇、还有谋攻篇和虚实篇。

当然,就算这些称之为雏形的内容也足以震古烁今了,但毕竟不能代表孙武的全部军事思想。

王诩心里疑惑,不过稍微一想随之恍然。

这世上除了为数不多的战争狂魔之外,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打仗。

计篇中所阐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颠扑不破的至高原则没有较高的理论支撑,没有宏伟的思想,没有深刻的认识,就算孙武聪明绝顶,天赋过人,也不见得能领悟。

这也恰恰证明,目前孙武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缺乏系统性,恐怕源于他学习时间较短,理解还不够深刻。

当然,那些缺少的内容又不能直接告诉他,孙武必须自我领悟。

可是,如何帮助他领悟呢?

摸着下巴在屋内踱了几个来回,王诩也没有想到有效的办法。

他决定将这事暂时放一放,从屋里信步走出来打算透透气。

值守的弟子将前后院子打扫得一尘不染,山石铺就的地面上还洒了一点水,尘土不起。

鬼谷子眼光独到,找了这样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不说,更重要的是免受兵荒马乱之苦,王诩和他的弟子们可以潜心修炼,研究学问。

远处的一块空地上,专诸和要离正在比剑,孙武和几名弟子站在一旁观看。

要离,长得五短身材,面相丑陋,尤其是那小腰盈盈一握,与女人差不多。

春秋时期不仅有慷慨赴难的燕赵悲歌,也有为知己而死的吴越死士,四大刺客中有两位来自吴国,也就是眼前的专诸和要离。

另外两个,豫让生在晋国,聂政,轵邑人。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义每多读书人。当然这句话有失偏颇,但用在四大刺客身上却不为过,四人中竟有两人为屠户,分别是专诸和聂政,要离则是身份低下的渔夫出身,豫让只是一个卑贱的家仆。

作为青史留名的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别看要离看起来一副弱不禁风的样


状态提示:第37章 心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