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市场百里燕最近去看过,成份来源复杂,有战俘、有罪犯,还有罪犯家属,很多重罪都可以充奴充军。如果自己咬定是彩儿干的,以时下的王法,主人是有权动用私刑处死仆人和奴隶,何宽也一定做得出来。
同时真这么干了,也等于告诉晋王和相国公叔阔,歧国人挖出了细作内应,非但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晋国还有可能以利诱威胁胁迫其他人。
有鉴于此,百里燕故作不知,让何宽自己留神也就是了,至于彩儿的事,知道比不知道的强,百里燕打算找个机会把她嫁出去。
想到这里,百里燕接着说:
“何伯,东西没了就没了吧,并非至关重要之物,随他去吧。”
“老夫今后定当严家防范,调专人严守世子。”
“如此也好。”
百里燕试了试刀,锋利无比,随后立身而起,将三把黑曜刀洗净,用熟牛皮包好待用。
“何伯,本世子要去农市、书馆,令人将兔肉烹熟之后,分于大家食用。”
“诺,老夫立即安排车马。”
“车马就免了,本世子徒步前往。”
质子府有专车,是规格最低的那种,排在王、封公、封君、封侯、相国、九卿、上卿、公使、武将、上大夫、中大夫、士大夫之下,仅仅比商人高一个等级,坐的特不舒服,没有避震,当然也不可能有避震,一颗小石头就能让你七荤八素,与其坐车,不如徒步。
收好刀具,何宽带上两名随从跟随百里燕出门。
质子府坐落东城,是全城的商业、行政中心,是贵族和富人居住的地界,而有身份的平民则住城西。所谓有身份的平民,是泛指为权贵和富人做工打杂的雇工或者杂役的家眷,以及其他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平民群体。
在当下,平民一般都不住城郭之内,而是住在城郭之外,能住城内的,都是官办、私办工坊、匠坊,以及上层阶层的随扈家眷等等。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多,进入城中谋生的平民陆续增多,因此城西逐渐成为了市井百姓的聚居地,只要晚上不睡在街头,多半没有人去管。而城北则是王宫,城南是大营,卫戍军和首都郡兵就驻扎城南。
从经验来看,其他城池大致不会超过这种布局。
东市作为全城核心,社会设施相对健全,农市也就是菜市、粮市、牲畜市场较为发达的市场,书馆有那么几家,匠铺和各种手工艺作坊东市、西市都有,东市档次更高,经营的对象也都是贵族和有钱人。
走在去书馆的路上,何宽困惑问道:
“世子,若要买书,吩咐老夫便可,世子有何必亲自前往。”
“本世子的主张何伯无需多问,到是有一事想问何伯。这书馆之中,哪家藏书最多,最有名望?”
“据老夫所知,平汤最大的书馆当属‘锦塾’,若论名望,非同文书苑莫属。”
“二者何别之有?”
“锦塾为晋国国塾,侯门贵胄趋之若鹜,所聘先生苑为梁国所设天下书院,早年为梁朝国塾,群雄并起之后,同文书苑大不如前。”
“锦塾”正如其名,是晋国在国都设立的私塾,相当于私立最高学府,能够得上入学资质的,不光得有钱,更重要的得有身份,没身份也得有关系。进了国塾这等学府,将来多半能混个一官半职。
在这个教育普及率无底线的时代,除了自学、拜师、家传之外,各地私塾是唯一的学府,而且是全学制,只要不犯过错,可以读到出师毕业。
这年头没有公立学校,读私塾都是自己掏钱、掏粮食供养先生和大师,这就导致能上得起学的人少之又少,而书籍的稀缺又阻碍的知识的传播。
至于同文书苑,是梁朝曾经设置于全国各主要大城市的私塾,性质类似于连锁私立学校,也得自己掏钱、掏粮食。梁朝国力衰退退化为梁国后,同文书苑成了各地现实梁朝依然存在的象征,已不具备向梁朝输送人才的特权。
馆,除了可以读书,很贵。
除此之外,还有演武馆、匠作坊招收学徒以及尚武之人,反正这个年头,想学一技之长的人多如牛毛,有机会学的人凤毛麟角,因为拜师学艺都是要支付粮食,钱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
当然,体力劳动的技能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