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回到北宋当明君>第三百七十九章 这个想法很危险

吃卡拿要,这里面拿就是拿回扣。

这价值三万贯,两万七千贯抵价,就是三千贯的差距。

连李纲也开始贪腐了吗?

今天的计省显然是有备而来,准备极为充分。

赵桓看着李纲,而李纲却面不改色,看着计省的吴桐,再看着宇文虚中,叹了一口气。

这事他的确做了,他还需要对政务不是非常精通的赵桓,解释这其中的道理。

“折价抵冲房屋拆除的费用,是陈冲建议臣做的。官家。”李纲说道。

嗯?这就学会甩锅了?这还是自己认识的李纲吗?

李纲看到赵桓疑问的神情,解释道:“官家,此事是臣做的,和陈冲没有多少关系,陈冲只是建议。”

“官家知道为何汴京不宵禁吗?”李纲突然问了一个不相关的问题。

赵桓点头说道:“太祖时太祖亲自下的诏书,不设宵禁,我知道此事。”

“太祖皇帝定下的祖训,不设宵禁,太宗、真宗、仁宗是多次实行宵禁,但是都无疾而终。”

“太祖时,当时汴京人丁已然百万之众,这还是在籍的汴京城人丁。官家可知现在汴京人丁几何?”

“一百三十四万!这都是在籍人数,往来行商,还有行商随从,已经来汴京城的学子,农夫工丁,这些流动人口,更是多到无法统计。”

“百年来,汴京城不断的扩建,四次推倒城墙扩建,但是依旧有无数的农夫工丁居住在汴京城外,日出进城工坊做工,日落坊市里商铺和茶馆人满为患。这些人都是不在籍。”

赵桓点了点头,汴京繁华,人丁兴旺。他想了想问道:“这和你这低价抵冲拆款有何关系?”

李纲回答道:“真是如此,导致了汴京地贵啊。从乾德年间的两进的院子作价五千贯,到现在汴京的两进院子已经十数万贯了,官家。”

“随着商改,汴京人丁还在不断的增加着。这院落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吴少卿问臣,两千万贯够臣折腾吗?臣可以告诉吴少卿,不够。”

吴桐一愣,两千万贯!之前国库一年的税赋也就万万贯而已!

他大声的问道:“你这是想做什么?两千万还不够,是准备掏空大宋的国帑吗!”

李纲对着吴桐说道:“吴少卿,不仅两千万贯不够,甚至汴京仓的十万万贯钱,都不太够。”

他转头又对赵桓说道:“官家,汴京城两千万是够的,但是整个天下光百万之众的大城,就数十座。大城需要改建,钱从哪里来?”

“趁着院落价格还没涨上去,臣用财宝低价抵冲来够得大量的地皮。陈冲说着地价绝对会涨上去,再卖或者租赁,也绝对能赚回来。”

“臣觉得有理,就用汴京仓的金银财宝买了地。”

“而且官家,臣心里还有一问,这城外的地均了,城内的地呢?”

赵桓陷入了沉思,李纲用汴京仓的十万万贯钱买地,低价抵冲以提高员外们的积极性。

赵桓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只要他没在中间上下其手,就可以。

但是李纲的这个问题,却让赵桓陷入了沉默。

均田制度能够流畅的施行,因为民心所向,天下百姓都相应他的号召。自然会支持他。

但是他能够一纸诏书就把城里的地收回来吗?

一纸诏书就让城中百姓将自己的时代居住的老宅,拱手献给皇帝?

做什么春秋大梦呢。

赵桓叹气,城里的地收归国有,是一件道阻且长的路,但是也是必须做的事。

城外百姓,城内百姓,城外乡绅豪强,城中乡绅豪强都得区分对待啊!赵桓忽然想起李邦彦的五民论,连连摇头。

“李太宰大胆施为,朕支持你通过拆购赎买的方法,买回城内的土地的做法。”

“计省和皇城司介入,胆敢有人在其中上下其手,中饱私囊,执法必严,从重处理!”赵桓最终同意了李纲的做法,也让计省的人介入其中,防止贪腐之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李纲在做的事,本质上是在加强君权。

好丞相啊,赵桓终止了这个话题,他能看到李纲决策的正确性,但是吴桐他们还在为十万万的小钱钱心疼。

李纲略带困惑的说道:“臣在想,以后能不能把多出来的地,建成房子租给百姓?这样还能收回点成本来。可惜了,一座两进的宅子只能住两户,转不回来多少。”

这个话题,打住!打住!

烧水泥插钢筋,高高楼,你想住多少,全看你良心不良心啊!

赵桓赶紧停下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危险,再想下去…

不过,水泥这个好东西,其实非常容易烧制。

事实上,在火药烘干的这两周的时间里,赵桓也曾经在烧石灰的工坊里,烧了一点水泥出来。

煤矸石和粘土可以烧制出最普通的水泥来,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的固体废料,大同府哪里都是。

沥青更是提炼猛火油的必然产物。

所以在将固体废料和粘土石灰石等辅料放到窑内,大宋就拥有了修出柏油路直道的先决条件。

剩下的就看生产力了。

赵桓折腾出来的普通的水泥,只是试验产物,想要大批量满足汴京修路用,大概需要到过完年的时候了。

主要原因还是大同煤田向外运输的时候,都是运送优质焦炭,废料还不在运送的范围内。

长途运输极为不利,特别是在现


状态提示:第三百七十九章 这个想法很危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