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一脸苦笑的说道:“这不是官家大清早就回来了吗?臣本来打算去军器院见官家,正写着半截,还没斧正,就听说官家回京了。”
自己这个官家做事,实在是没有章法可言。
“你这札子上说的理由,都不是理由。说说吧。”赵桓深深吸了一口气,坐直了和李纲说道官制改革的事。
大宋的官制并没有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虽然看似繁杂,但是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俸禄和职务两个核心。
俸禄这块,元丰改制之后,没有派遣是不领俸禄的。
这也是李清照当初需要靠李擢接济才能生活的原因。
赵明诚这个废物,江州知府跑路之后,就再也没有被启用过。没有了家庭营生,还喜欢金石学,自然是入不敷出。
但是并不是说大宋的官制体系完全没有问题。
相反,已经运行了一百六十年的大宋官制,已经展现出了官僚政治的所特有的弊端。
机构臃肿、职能混乱、员多阙少、能力低下的冗官庞杂。
到了元丰年间,干脆直接全面恢复了唐朝的官制。但是这依旧无法改变大宋的官制就是个勉强维持的局面。
赵桓要下手的位置,是从基本问题解决。
大宋的冗官并非科举录取了太多寒门学子导致的冗官,而是因为恩荫。
比如一名学士,可以恩荫五十多个人,这些高官,不仅家族子弟可以恩荫,甚至连门人都可以加官进爵。
除了文武百官这些恩荫补官之外,赵家人也是恩荫补官的大头。
庆历七年时,仅仅赵家皇族恩荫补官,就高达一千多人。
赵桓曾经算过一笔账,从大宋建国到现在,一共一百六十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年都要恩荫补官五百人。
而这恩荫补官的多出自豪门大户,绝大多数都是无才无德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桀骜不羁却升迁极快,跟一股泥石流一样,导致大宋的官场越来越浑浊。
赵桓想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冗官的源头,入流过滥!
“恩荫补官固朝延惠下之典,然未有大宋之滥者啊!李太宰。”赵桓沉重的说道。
他想要改变现在这种局面,恩荫补官过多就会导致赵桓无人可用的局面。
河套的经略,赵桓不得不启用张孝纯,就是冗官之弊带来的局面。
当然,这和赵桓扩展速度太快有一点的关系,这头刚拿下上京,逼退克烈部,退出了漠南等地。
回头就捅了西夏一刀,占了河套地区。
大宋的人才储备,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单纯的上京路或者河套,大宋都可以吃下来。但是两个加起来,对李纲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
李纲真的不知道,去哪里找那么多的能臣干吏,去各地主持局面,而且速度太快,导致他有些措手不及了一些。
李纲努力定了定神,说道:“臣知道。范文正相公也知道,王介甫拗相公也知道,整个大宋也知道。但是官家,臣以为,此事真的从长计议才好。”
“为何?”赵桓突然前倾着身子问道。
李纲直视着赵桓说道:“官家,金国。”
赵桓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暂缓吧。”
李纲瞪大了眼睛看着赵桓,这么大个事,就这么过去了?!
跟他想的不同。
他以为赵桓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对新帝登基后,一直反复掣肘的大宋官僚动手了!
结果自己说了个金国两个字,就劝住了?
李纲有点想不通,为何这次的劝谏,这么容易就达成了?
不过他很快就恍然大悟。
他已经有两百多天没看到皇帝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而大宋的官家,虽然不是天资聪颖的人,但是却极为勤勉,日夜不辍的处理朝政,对如何管理国家,有了更多明确的感觉。
赵桓笑道:“李太宰,朕其实也在犹豫,你说的很对,金国现在还是心腹大患,在国内大动干戈的改革官制,反而正中金人之下怀,给他们更多的时间。”
赵桓如果不犹豫,以他现在的皇权之盛,真的强行推下去,也没人敢跳出来反对。
但是他总觉得自己现在动手,有些不合时宜。
直到李纲言简意赅的把问题的关键点,说了出来,赵桓才终于肯定了,现在改变官制略显心急了些。
分不清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大宋的官职缝缝补补还能用,毕竟南宋又用了一百八十多年,证明大宋官制也是有利有弊,只不过不太趁手而已。
赵桓也曾享受过大宋官职的好处,他任命的率臣岳飞就以秉义郎的身份,带着人跟完颜宗望在邢州峡谷,打了一场,改变了河东路的战局。
李纲欲言又止的看着赵桓,官家同意的太快了些。弄得他有些措手不及。接下的话,他都不知道怎么起话头。
“有话就说。”赵桓笑着说道。
李纲这一年可是极为辛苦的,连军器院都没跑几趟,天天忙于政务,赵桓自然对李纲格外的耐心。
李纲看着不按常理出牌的官家,也是没招,只好硬着头皮说道:“臣觉得域外官制恩迁这个可以形成常例。”
“还有皇室恩荫补官和朝堂恩荫补官这件事,可以试着朝议一下,弄个章程出来。”
赵桓思忖了片刻,恍然的说道:“哦,朕懂了。”
“你这是准备先否定再肯定?这是早就准备好的筹码,吧?”
李纲无奈的点了点头,本来他以为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