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德荣记下命令后却不马上就走,而是欲言又止。
李江问道:“说吧,有什么事?”
“教主……教主称王,恩辅您……”
李江打断了他,说道:“我自有主张,你不必再管,去传令。”
童德荣忧心忡忡地走了。
淮河东线大战的收尾工作整整持续了五天。
打扫战场,救治伤员,还有最关键的两方尸体处理。
明军的尸体好说,找一个地盘修立公墓即可。
元军的难办点,但肯定是不能往淮河里一扔就行,那样会引起瘟疫,对以后的明教统治得不偿失。按理说应该土葬,就是要多花点功夫刨坑了。
这时,宿迁元将提了个有益的建议:按蒙人的习俗,穷苦者都是野葬,富贵者才会土葬。而当兵的大多是穷苦者,实行野葬就行,也就是扔野外不管喂动物。但是呢,淮河平原不是草原,很快就会有汉人来种庄稼,不可取。因此,最后一个习俗就很重要了,火葬。
火葬一般对喇嘛,非正常死亡者使用。元兵战死,当然可以算是非正常死亡,所以用火葬不违首辅怜惜之意。
李江挑了挑眉,看着躬身侃侃而谈的降将,心说:小子,有前途,正解吾仁义困局,好!
于是,淮河旁边烟火袅绕了两日,烧结的骨灰撒入了田地做了最后的贡献,肥田。
李江亲自主持了英灵入公墓仪式和元军招魂仪式。
他是道士正好合适,当然也没人敢和他抢,让他顺利收割了明元两军的人心。
因为两个仪式的耽搁,他成了军机处最后一个返回淮安的人。
此时的淮安一片喜气洋洋,上到军机下到统领,都知道教主要称王了。现在称了王,那以后称帝还会远吗?我明教从一个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终于能扬眉吐气坐了江山!
李江感受着全城人的喜悦,走进了临时军机处。
刚进值房,韦一笑就凑了上来,笑嘻嘻说道:“李首辅,恭喜你荣升首相!”
李江摆摆手,随口道:“八字都还没一撇呢,说什么首相?”
“怎么没有?我听殷老哥说,教主已经同意了。”韦一笑反驳道。
李江没好气说道:“哪有那么简单?称王了,都城定在哪儿啊?王宫修不修?总不会就在这个小小的淮安城吧?”
“呃,小子总有道理。”韦一笑明白了,尴尬地坐了回去。
李江和杨逍相视而笑。
第二天,军机处全体到齐,商量起称王的事宜。
王的称号,大家没有异义,明教的王不叫“明王”叫什么?
接下来商议王都定在哪儿?
殷天正提议:元廷淮河军团已灭,明军反手就可光复金陵。金陵有王气,可为王都。
范遥不认同,说长安为十三朝古都,理应建都于此。
两人为了能建都在自己打下的地盘,争执不休。
杨逍见李江笑而不语,遂插言道:“你们听听首辅的意见。”
两人只好停止争论,看向了李江。
李江道:“现在我们最大的敌人蒙元还没有消灭,不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时候,因此我们得身临前线才能更好的指挥作战。我的意思是先设个临时王都,等击败了蒙元再根据天下形势定下京都,一步到位。”
三人点头表示认同。
李江续道:“以现在的形势看来,我们以后与蒙元的争斗重心将在北方,所以南方并不合适。陕西太远更不合适,那里没有运河,粮食供应是个大问题。”
杨逍眼睛一亮,说道:“河南,洛阳!”
“不错,洛阳也是十三朝古都,符合帝王规格。”李江肯定了杨逍的提议。
军机处取得了共识。
至正十二月十八日,军机处接连发出几道军令。
调常遇春入近卫军,任雷军副统领,率十万近卫军南下,过长江夺金陵,占领江渐行省北部(也就是江苏省);
调朱元璋、汤和入东军,任统领副统领,率二十万东军主力随中枢军一起行动。
调邓愈入中部战区,任副都督,配合中军都督颜垣带兵光复湖广。
调傅友德入徐寿辉军团任副统领,配合徐寿辉肃清浙江、江西残敌。
令后军都督辛然率南部战区,全力反攻,拿下福建两广。
令西军都督吴劲草伺机进攻四川。
十二月二十日,明教中枢起程,赶往河南。
往北的路上,已经没有了元兵人影,明教一路接收了过去。
可惜明教暂时没有那么多文臣治理,基本是大开城门的又是汉人当官的都留任,反抗的打破城池留下百人队实行军管。
至正十六年的春节,明教是在路上过的。
十六年一月底,明教中枢到达洛阳。
二月初二龙抬头,明教广布天下,张无忌称“明王”,建临时王都于洛阳。凡明王治下土地,暂时取消各地设卡厘金,农业税三十取一。废元朝法律,各地官府暂用宋法。各族一律平等,无分汉人南人蒙人色目人,均称明人。
消息传开后,天下沸腾。
在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时,洛阳军机处议事厅里却气氛冰冷。
隐隐有两波人正在对峙,一波以李江为首,有范遥、杨逍、冷谦。另一波人以殷天正为首,支持他的是谢逊。
还有一人两不相帮坐得远远的,他就是韦一笑。
李江清咳一声打破了沉寂,说道:“既然我们谁都说服不了谁,我看就依军机处议事原则,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