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综艺大导演>第五十六章 佛跳墙

有吃瓜群众开始分析照片,从工作人员到黄雷老师一个一个剖析,确定了不是在拍电视剧,而是综艺。

加上最近闽江卫视风头正劲,连带着成为网络热点。

摄制组此时可没空关注这些,离开播还早着,现在的热度基本没用。

苏岩陪着黄雷在车上聊着天,工作人员则是联系下一家,行程提前了,肯定是要知会一声。

车辆很快到达东街口附近,来到了聚春园酒店的后门。

饭店提前接到了通知,已经派出一些人在门口等着。

之所以不去前门,因为是主干道,怕是黄雷一下车,直接造成交通拥堵。

摄影师先下车找位置,其他人则是联同酒店一起稍微先提前站位,准备维持秩序。

三十分钟钟后,准备就绪。

黄雷已经换了一套衣服,在马路边上站着,正对跟拍摄像机。

“提起榕城,有一道全国闻名,但是却少有人尝到的美食,那就是‘佛跳墙’。

关于这道菜,许多人还是在一些电影电视剧里听过,但实际在身边却极少有见。

这其实和本身做法繁琐,辅材量大,以及成本较高都有关系。

至于这道菜的来历,传说有二。

其一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榕城官员宴请布政使周莲。期间有道菜叫做‘福寿全’,是用鸡,鸭,排骨,鸽子蛋等各种食材以慢火煨制而成。周莲品尝之后非常满意,回去之后命自家厨子仿制。

厨子也是有些手段,因为榕城靠海,于是在大人要求的基础上减少了肉类的用料,增加了许多海鲜,出来的汤品口味更佳。

后来厨子辞职,在榕城开了一家‘三友斋’菜馆,在一次文人聚会上,此菜让众人纷纷叫好,有人即兴赋诗。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从此,这道菜就叫佛跳墙。

其二,则是和叫花鸡来历有些相似。

根据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记,发明此菜的乃是一班乞丐,每日拿着破瓦罐各处乞讨,把饭铺给与的残羹冷炙放在一起。

某日一饭店老板出门,偶闻街角传来奇香,发现乞丐们把要来的残酒与剩菜放于一罐内炖煮,因此得以启发,回店后创造了佛跳墙。”

黄雷老师虽然有些发福,不过文人气质依旧,各种传说娓娓道来,加上适当的肢体动作,让在边上的苏岩看的很是满意。

“黄老师说总结词,然后带头进入酒店,其他摄影机拍背影。”苏岩拿起对讲机下达拍摄指令。

很快,一声“咔”从众人耳机内传来。

工作人员开始收拾,准备下一场的拍摄,苏岩自己则是走到的边上。

“苏导,怎么样,要不要再来一遍?”黄雷老师喝着经济人递过来的水问。

苏岩竖起拇指:“老师说的真棒,一点卡壳都没有,镜头感也很好。”

黄雷对待拍摄非常认真。

“咱不说虚的,要是有什么问题一定要说,没在乎面子啥的,质量最重要。”

苏岩点点头,让他先歇会,自己去和饭店人员交涉一下接下来的事宜。

拍摄场景直接放在了大厅内,因为时间还早,还没有食客来吃饭。

工作人员机位设置与拍摄就更加方便。

因为是提前联系好的,在昨天已经由陈导带着一个小组,过来拍摄了菜肴的准备和烹制过程。

苏岩为了这,还特地画了一些分镜头,要求陈剑抒照着拍。

后期的话,许多镜头需要特写,放慢,倒放等等,繁琐程度不亚于拍摄节目本身。

室内拍摄准备时间快了许多,不一会黄雷就坐在了位置上。

走的是正常流程,服务员过来点餐,老师指名佛跳墙。

然后对着坐在对面的vj侃侃而谈。

“作为可以登堂国宴的一道菜,佛跳墙发展到今天,历经无数次的改良,最早期,也是最奢华的时候,加入的食材甚至达到了上百种,一般的百姓根本无福享受。

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也就是‘佛跳墙’的发源地,味道正宗不说,价格的话也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听说还特地推出了简化版,就是普通的宴席上,都能提供。”

菜是早就准备好的,只是走个过场,在黄老师说了几句串词后,在工作人员的提示下,很快就被端了上来。

不急着开盖,跟上去三个摄影机对着拍。

“用瓦罐来煨汤,其实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这样能保持保留食物鲜味不外扩,不伤食材本身,出来的汤融合食材的鲜香与营养成分。

这盖子也是花了心思的,做成了弥勒佛的样子。”黄雷指着盖解说。

摄像头跟拍,袅袅烟气升起。

黄雷拿起勺子轻轻搅动。

“汤还在小沸,味道传出来了”他抽了抽鼻子:“怎么说呢,香味比较复杂,是很浓厚的那种,中间还夹杂酒香。”说着先盛出一小碗汤。

现场这里是分为两块拍摄,主要场景是在主持人这里。

而在饭店的另外一边,主角是菜肴本身。

监控拍摄的是陈剑抒,同样一罐佛跳墙被放置在各个位置拍摄,里面的食材更是被一样样的取出,摆放,换着花样来。

苏岩则是两边跑,偶尔给出自己想要的镜头,拍摄总的来说非常顺利。

“汤是精华”黄老师呼噜噜喝了一口后,脸上震惊了:“好喝!”

边上的苏岩正好看见这幕,忽然想起,前世老师有参加个节目,亲自为陈


状态提示:第五十六章 佛跳墙--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