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奋斗在开元盛世>第173章 盐法虽好,却不是灵丹妙药

一斗盐,原本十文钱,改革盐法之后变成一百一十文……

咋想的这是!?

张九龄脑子有坑啊!?

后世猪肉十块钱一斤,后来变成二十多,人们就开始嚷嚷着“哎呀吃不起了”,然后还是该怎么买就怎么买,看起来影响不大,你把价格涨到110块试试!?

那才是真正的吃不起了!

怎么办?

买点牛羊肉呗!

谁还跟那点子猪肉较劲去?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猪肉有替代品啊,牛肉也好,羊肉也罢,吃什么不行,再不济了,十块钱八块钱一块的鸡胸,管够,还能顺便减肥了呢。%∷八%∷八%∷读%∷书,≮※o

但是,盐,行吗?

这玩意儿哪有替代品啊!?

咸鸭蛋?酱豆腐?哪个不是用盐制作出来的?就算辣椒酱,你不放盐试试?味儿都不对。

再说了,不吃猪肉死不了人,不吃盐呢?

一天不吃就电解质紊乱,三天不吃你抬胳膊都费劲!长期不吃,阎罗殿终生旅游了解一下!

就算到了阎罗殿,你都丢人。

阎王爷问你,阳寿未尽呢,怎么就跑我这报道来了,你还是个急脾气哈?

你说啥,没钱吃不起盐?

丢人不!?

谢直提出盐法的时候,就曾经和严挺之说过,一家人一年也就是吃一斗盐,原本十文,加个十文二十文的,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大,但是他真没有想过能直接加价百文!

他简直不敢想象食盐一百一十文一斗的场景,老百姓还吃得起盐吗?

最恐怖的是,要是大唐百姓知道了盐法是他贡献出来的,你说会什么样的场景?大唐如今五六千万的人口,到了那时候,有几个不骂街的?

所以谢直一听就急了,也顾不得什么触怒大唐右相的后果,他宁愿张九龄不给他什么“进士名额”,也不愿背负着千人所指的骂名。→八→八读书,↓o≥

“张相,此事大大不妥!

自古以来生民多艰,我大唐百姓更是勤勤恳恳之后所剩无几,食盐一斗十文,骤然之间加价百文,恐我大唐百姓难以承担。

如今朝廷财政或有困难,改革盐法势在必行,但是也不必如此急功近利……

无论何种改革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请张相万勿以一年之盐价填补朝廷多年之缺口……

不如加价十文,或者加价二十文?

如此一来,百姓能够承担,也可以为朝廷增加一部分收入,虽然数量暂时还没有达到张相的预期,但是一年不行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最多五年,也相当于加价了百文,如此也好填补了朝廷所有的缺口啊……”

说到这里,谢直正衣冠、肃神情、一躬到地。

“还请张相以生民为念,改革盐法,‘用缓’为尚!”

谢直这套说辞,言语很是客气,神情很是肃穆,内容却太过犀利了,就差指着张九龄的鼻子骂街了,你张九龄是不是有病!?朝廷亏空也不是一年两年了,你们这帮废物就跟这儿这么看着,一看就看了这么多年,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现在好了,我把盐法拿出来,你们就疯了!?想着一年收税,就能把多年的亏空全平了?怎么想的这是!?有这么着急的吗!?你真着急,早干什么去了!?

张九龄多聪明的人呐,这还有什么听不明白的?他风度再好,也受不了别人当面指着鼻子骂街啊,顿时脸色变得极为难看,冷哼一声,开口说道:

“关中、江淮的受灾百姓,可等不了你‘用缓’!”

谢直听了差点气笑了,堂堂大唐贤相也开始不讲理了是吗?你今天看见盐法,明天就能改革是怎么着?那条国家政策的i,不得一来二去地折腾个小半年?半年以后什么月份了?六月!夏粮都下来了!你现在拿救灾当借口,合适吗?

“刚才严右丞所言救灾事,重点在于减免今明两年税收,此事在于收入减少,而不需要朝廷大量地增加支出,所以,改革盐法之后,盐价增加的费用冲抵了今明两年减少的税收即可……

具体是多少?

算!

算过之后才是考虑加价多少的问题,加价十文,行不行?十五文呢?二十文呢?

张相,今日是谢某提出了盐法改革,如果没有谢某的话,难道张相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关中、江淮两地的百姓饿死不成!?难道我煌煌大唐连两地受灾都难以应对不成?!

盐政虽好,却也不是灵丹妙药,救不了病入膏肓的大唐朝!”

“放肆!”

严挺之实在看不下去了,如果说刚才仅仅是言语犀利的话,那么现在就有点斥责的意思在里面了,可是你是谁,你斥责的又是谁?找死不成!?

“你一个小小赴考学子,得张相大度,才允许你在国家大政之上建言,你莫要忘了你自己的身份,这些话也是你能说的!?”

谢直一句话出口,也有些后悔了,“盐政虽好,却也不是灵丹妙药,救不了病入膏肓的大唐朝!”,这句话,不该说,不能说,至少不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更不用说当着大唐右相的面了,大唐可能现在有了问题,但是它依旧是鼎鼎大名的“开元盛世”,绝对到不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这句话,就有点无端指责的意思了。

想到这里,对张九龄躬身一礼,说错话就得认,这叫担当。

“小子一时失言,还请张相原宥。”

张九龄黑着脸在那运气,呼哧呼哧的


状态提示:第173章 盐法虽好,却不是灵丹妙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