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奋斗在开元盛世>第91章 疑罪从赎

说说吧……

谢直就这么直接问道。

面对谢直的问题,李旭却沉默了。他今天前来谢府,本来做了多方的准备,准备打动谢直,最终的目的自然是求谢直出手相助,除此之外,他还希望通过这件事,和谢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也是看出来了,谢直此人乃是大才,现在虽然还没有获得官身,就可以影响到案件的侦破,这要是一旦解决了身份的问题,必然一飞冲天啊,提前和谢直处好关系,对他日后的发展一定会有好处。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今天会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通过刚才一番言语上的交锋,李旭感觉自己被谢直看了个通透,哪怕心底最深处的小秘密,也被谢直如刀锋一般的言语,直接挑在了空气之中,根本无所遁形。

但是面对谢直的问题,他又不敢不回答,毕竟夺回祖产的客舍,是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情。

而能够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的,也只有谢直。

“启禀三郎,河南县给杨七判了一个疑罪从赎……”

谢直点头。

叮。

《唐律疏议断狱律》: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

啥意思?

就是说你犯了罪,而大唐的法律机关对你所犯的罪行确定不了,也不能直接给你判了,也不能直接给你放了,怎么办?

罚款。

具体罚多少?

在《唐律疏议》中有明确的规定。

像杨七这种奴杀主的情况,如果能够给他定罪,最少也是一个斩刑。

但是现在确定不了,罚款吧,多少啊?

铜120斤。

120斤铜钱是多少钱?

一贯铜钱重6斤4两。

120斤铜钱,合下来,不到19贯。

也就是说,杨七,虽然不能直接确定他的罪行,想走,也可以。

交罚款,19贯。

具体什么样的情况?才能符合疑罪从赎情况啊。《唐律疏议》里面的“疏”——也就是大唐的司法解释——给出了三种不同的情况:

有罪之证和无罪之证数量一样。

根据案情有足够的怀疑基础,但是没证据。

有证据。但是案情有没有足够的怀疑基础。

这三种情况无论哪一种?都可以按疑罪从赎处理。

不过呢,大唐的律法其实也很粗糙,好多官员在断案的时候,完全是自由心证——说你有罪你就有罪,说你没罪你就没罪。

在这种情况下,疑罪从赎,能够运用的实际案例其实特别少。

在实际运用的情况下,都是判案的官员之间,相互之间的意见不同,有人说有罪,有人说无罪。谁也说服不了谁,咋办?疑罪从赎吧。

那么问题就来了,杨七判了个疑罪从赎?凭啥?

要是说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杀人,倒也是说得过去,但是,在审判的过程中,要是没有人给他说话,他也逃不了项上一刀!

谢直问:“李兄,刚才你不是说县令也觉得杨七就是杀人真凶吗?为何会判出一个疑罪从赎来?”

李旭没好气的道:“还不是因为孙县尉!”

“孙县尉……?”谢直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呀?当初他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极尽谄媚之所能,为何到了实际判罚的时候,却和你唱反调?难道他就不怕你这个皇室宗亲给他小鞋穿?”

“还能是为什么?”李旭一提起孙县尉就一脸的厌恶,“还不是我这个皇室宗亲的大腿,没有河南府士曹参军的大腿粗?我一个恒山王的后裔,不过是占个皇室宗亲的名头而已,如何能够奈何他一个在职的县尉,况且又有杨士曹家的大公子亲自出面给他撑腰,他有什么不敢的!”

原来,孙县尉当初还真想好好抱一抱皇室宗亲的大腿,结果跟李旭转悠了几天以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啊,李旭这个皇室宗亲也就落了个名头,实际上什么权利都没有!连洛阳城里的权贵都不认识几个,这还抱个啥?抱上了有啥用啊?

李旭本身也瞧不上孙县尉,为啥?当初就是他以杜甫是河东裴氏的姻亲为由,阻拦县令对杜甫讯杖来着,李旭就因为这事儿,死不待见这位孙县尉,面对他热情洋溢的谄媚,不过是虚应故事而已。

这还说啥?落花无情,流水也无意,除了一拍两散,没有别的结果。

可巧,杨家来人了。

孙县尉一听,河南府士曹参军?那肯定比空有名头的皇室宗亲合适啊!抱!这还等啥呢?

结果就是现在的结果了,孙现为在再一次提审杨七的过程中,极力反对判处杨七死刑,坚持杨七杀人没有实证,和县令顶上了,还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那种,最终,就判了杨七一个疑罪从赎。

谢直听了以后点点头,这孙县尉,简直了!趋炎附势到了这种毫不掩饰的程度,也是没谁了。

都不用再去求证,李旭这么一说,他就确定,这事儿。孙县尉绝对干得出来。

行了,现在先别管这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了,想想杨七吧,这事儿怎么办才好?

谢直沉吟不语。

李旭满怀希望的看着他,一点声音都不敢出,生怕打扰到谢直的思考。

谢正却在这种歌沉默的气氛中,当先受不了了。

“三郎。不是我说啊。做事儿不好办呐!

咱们先不说什么原因吧,河南县已经对杨七做出了判罚,现在除非找到杨七杀害李掌柜的实证,否则这个案子,没法儿翻案啊。”

谢志听了点点头,道理肯定是这个道理


状态提示:第91章 疑罪从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