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都市现代>养生小餐厅>第四百零六章:吃瓜看戏

这么算起来,一亩地一年的化肥、农药的用量,要在一两千块钱。一千亩地,那就是一百多万两百万。再加上员工的工资呢一年又是两百多万,还有其他费用,林林总总加起来,这就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

杜清和没解释,如果他的功德能撑得起一千亩地的话,要什么化肥,要什么农药

统统不需要

这就省了好多钱,但肥料也要用不少,只不过全是有机肥而已。总的来说,花费是不少的。而且农业投资,没几个敢说第一年就把钱都赚回来的,特别是现在,已经接近深秋了,很快冬天就到了,又浪费了半年时间。总的来说,投资也不会少几个钱的。反正吧,在不另外建造其他建筑的情况下,杜清和都要每年投入个四、五百万。

至于生态农业园怎么盈利呢

杜清和想过了,很多生态农业园名为农业,其实做的是旅游业。也就是说,生态农业园亏不亏本,全看旅游业。毕竟一个游客,就能在身上榨出个一百几十的,要是有个一万游客,就能有几百万的收入了。再加上农业收入,随便整一整,保本是没问题的。

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很多所谓的生态农业园之所以年年亏损,就是因为同质化的农业园太多了,大家都在抢游客。偏生,旅游业看似很火的潘州,还得了什么魅力中国城的第一名,但实际上呢前些年确实还可以,但随着经济环境不景气,再加上新鲜感减退,实际上潘州的旅游业是萎缩的。

杜清和还是觉得,发展第三产业,永远不及发展第一二产业好。也就是说,旅游业是极其不稳定的,需要农业、工业托底才行。所以杜清和绝对不会把旅游业当成首要任务去抓,他首先要做的,还是农业本身。

把账目说出来了,村民们也沉默了。

毕竟这笔账大家都可以算的,杜清和也没骗人。这时候,村民们各自的小算盘也“噼里啪啦”敲打了起来,开始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了。其实普宁村的收入不算高,一户家庭一年收入也就两万多三万块而已。所以,听说有这个一个做工的机会,每年一个人能多赚个两万多,谁都心动了。

虽然,村里留守有几百上千的人,但剔除了老弱之后,正直壮年的也有三百来人。这三百多人里,能有一百多人被雇佣,这已经是很高比例了。要知道,还有不少人是去高gao州市区上班的呢。

这时候,车村长又说道:“今年的重阳节村宴,村里的账户已经没钱搞了。”嗯,这算是另外一个威胁吧。村里的账户没钱了,你们看着办吧。要想搞重阳节村宴,一是村民们自发捐助,二是降低档次。

很多农村人都是要脸面的,别看自家过得不怎么样,但是村宴什么的,不能输给其他村。不然的话,面子都要丢光了车村长是在威胁村民们吗算不上吧,就是在引导他们往好处想。

其实啊,还有一些村民是羡慕嫉妒恨的,他们根本不敢置信,一个道工佬的孙子,居然有这般本事,一下就砸出几百上千万来。要知道,那些年,杜家都快被打入尘埃了,要不是杜清和的爷爷命大,且福报还算深厚,在那些年里就应该一命呜呼的。

即便是后来,杜清和的爷爷也没赚到几个钱。倒是杜父颇有本事,进了工厂工作,算是有了一个编制。哪怕是后来国企改革,员工下岗,杜父也还是留守住了工厂。当然了,那些年能不下岗的都是被羡慕的对象,但是人生的际遇就是这么奇妙,很多一些下岗的工人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操起“贱业”,做起了生意。一不小心,就成了有钱人。

所以,村民们很纳闷,杜父都还是一个蓝领,杜清和哪里来这么多钱

“村长,你以为我们会因为村宴的事就同意少钱承包土地吗想都别想”

这是已经嫉妒红了眼的村民,恨恨地看着杜清和。

杜清和认得这人,这人姓董,叫董华康,和他老爸年纪差不多。当年遴选工人的时候,杜父被选上了,他没有被选上,于是在村里蹉跎了一辈子,对杜家那是一向视为仇寇的。

农村里都是这样,大家过得不好不要紧,但是有一家过得好了,所有人都恨不得把他拽下来。

别以为这是说笑,实情就是这样的。就好比捉了一只螃蟹,还怕它会从竹篓里爬出来;但是捉了一竹篓的螃蟹,根本不用怕它们会跑。因为但凡有一只螃蟹要爬出来了,就有无数螃蟹在下面扯它的后腿。

为什么有见识的人,都要拼命脱离社会的最底层就是因为这样:人均资源越少的地方,人越难淳朴。

在生活的最底层,无知、愚昧、嫉恨、使坏并非单纯语言的抨击,而是绝大程度上的事实。有人说,死生线下,相残相伤,贫富线下,惨淡艰难。即便是亲兄弟姊妹,在底层的生死线上遇到利益瓜葛,也会鱼死网破,甚至骨肉相残。

杜清和曾经听过杜父讲过这么一件事,他们厂子最后一批允许子女接班的内退顶替,所谓内退顶替,其实接班就是父母退休后,由子女办理手续,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但不一定要继续做父母原来的工作。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随着上山下乡制度废除,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待业青年,为了解决子女就业,接班之风愈演愈烈。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到了八十年代末期,这种接班制度才逐步取消。

那一年,有一家仨兄弟为


状态提示:第四百零六章:吃瓜看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