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兴汉使命>第142章 两宫之争
中立,不敢逾雷池半步。

骠骑将军董重,孤立无援,独木难支。

大将军何进,更以安置董老太后,份属皇家内部事务,应当由少帝,专断独行。

以此绝了朝臣们的,劝谏之心。

张让等十常侍,本是皇家奴才,偶而干预朝政,那是向少帝表达忠心。

何进就算是不爽,也得忍让三分。

然而在董老太后的,这件事情上,十常侍不敢造次。

若是发声,被朝臣奏一个——以奴克主。

皇宫内外,就再也没有,十常侍的立锥之地了。

董老太后讥讽说:“你们不敢说话,那西凉刺史董卓呢?”

董老太后最后的指望,就是董卓和二十万西凉铁骑。

张让说:“先帝明诏,已经发出数月了,按理说应该来了呀?”

董老太后绝望了,看来她已经想明白了——董卓是故意的,让董重做骠骑将军,那不是和皇甫嵩强夺董卓兵权,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一步错,步步错。

董老太后,情绪激动;随后晕倒,不省人事。

北军的护卫队,已经等候在永安宫的大门口之外了。

张让只得强令左右,扶董老太后,卸了仪冕,送上马车。

董老太后,在昏迷之中,就被送出了洛阳城。

这场两宫之争,以长秋宫的何太后,完胜而告终。

从此少帝后宫,何太后独揽大权。

再说西凉刺史董卓,得了汉帝明诏之后,立即整军。

二十万大军过了陈仓,浩浩荡荡的进了长安城。

收了皇甫嵩的大军之后,就要挥师东进。

军师李儒,劝谏说:“明公,如今洛阳城中,永安宫和长秋宫,明争暗斗,你打算为了董老太后,火中取栗吗?”

董卓只好说:董老太后是河间本家,与河东董家,也有同宗之谊。

更何况,在拥兵西凉的事情上,董老太后,也有援手之德。

这样看来,董老太后,还是器重河东董家一脉的。

李儒毫不留情的,拆穿了董卓的自欺欺人。

就在董卓带领大部队,进入潼关,前锋牛辅,进驻新安的时候,洛阳城的新消息,传入了西凉军中。

董老太后,临朝听政,居然加封,没有一兵一卒的董重,做了骠骑将军。

反而对于手握重兵的董卓,不闻不问。

这抢夺兵权的意图,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董卓觉悟了,立即传令牛辅,按兵不动,就在新安,不再前进半步,坐观天下局势。

潼关,西凉军大营中。

董卓召李儒议事。

董卓说:“文优,这洛阳城,咱们是势在必得。”

然而就这么等下去,也不是办法呀?

毕竟能够影响天下局势的,除了西凉军,还有并州军,荆州军和兴汉军。

李儒逐一分析,兴汉军很强,不过远在幽州,暂时不足为虑。

荆州军,有地方豪强世家拖后腿,只要派人进占武关,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董卓立即派校尉张济,领一万西凉铁骑,进驻武关,南拒荆州大军。

最后谈起,威胁最大的并州军,李儒建议说:“明公不必担心,我好好谋划一番,十万并州铁骑,肯定会为我所用。”

董卓说:“文优办事,我放心!”

李儒得了命令,派遣华雄和胡轸,以李肃为参军,秘密的向东运动。

关于参军的来历,是李儒效仿兴汉军的参谋长制度,弄出来的新职务。

全称是——参议军事的谋士,负责替武将出谋划策。

华雄三人带着一万大军,进入汜水关附近的密林里,悄悄的潜伏待机,负责监视汜水关的动静。

李儒的这一番谋划,就是为了,一口吞下,十万并州铁骑。

董卓为了保险起见,命中郎将董越,带兵回河东老家,牢牢控制住西凉军的侧翼。

不久之后,董老太后,在两宫争夺战之中,失去了一切。

被少帝的一封诏书,赶回了河间老家。

朝野上下,鸦雀无声。

张让等十常侍,也不敢造次。

李儒笑着对董卓说:“明公,何进死期将至,待到何进死后,就是西凉军,入主京师洛阳城的,最佳时机。”

董卓问:“文优,董老太后走了,十常侍蔫了,如今何进大将军,一家独大,怎么可能死于非命呢?”

李儒说,豪强世家的贪婪,永无止境。

如今得了便宜,自然是想更进一步。

为了重新洗牌,就得把矛头指向十常侍。

不过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真正的目标是,——卖官鬻爵中,获得升迁的那些官员。

这就是豪强世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性。

……

建安元年五月,刘正接到消息,汉帝驾崩,少帝继承大统。

刘正哭晕了过去,随后命令兴汉军上下,布置灵堂,一个月之后,遥祭汉帝。

算是全了君臣之谊,尽了人臣之礼。

祭典之上,蔡邕和卢植,三醒三晕,像是大病了一场。

参与祭典的人,全都嚎啕大哭。

建安元年六月,刘正在梅园,再一次收到了消息,两宫之争,终于出结果了。

董老太后被赶回了,河间老家。

刘正知道,接下来的,就是董卓进京的大场面了,为了迎接这一盛大的时刻,兴汉军开始着手准备。

刘正命郭嘉,组织一支队伍,下辖:

陈到的红衣卫,一个团五千人。

典韦的黑衣


状态提示:第142章 两宫之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