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观,即贞观,唐太宗年号,沈括避本朝讳用正字代贞。度支,即户部度支司。杜若,香草名。《楚辞》有采芳洲兮杜若。省郎,实指度支郎。尚书省各部郎官统称省郎。谢朓,南朝诗人。坊州,是州名,治今陕西黄陵东南。此所记事,讥省郎以芳洲与坊州谐音,即令坊州贡进杜若。唐人记坊州回报说:坊州不出杜若,应由谢朓诗误。太宗闻之大笑,罢度支郎官。中书省句,为唐玄宗开元元年,取天文上的省为紫微省。寻于省中植紫薇花,故俗间又称紫微省。此省名仅存数年,而省中植紫薇花之事却被沿袭。全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唐贞观年间,诏令户部寻觅杜若,承办官员竟根据谢朓芳洲采杜若的诗句,要坊州进贡,当时曾传为笑谈。而像有唐一代沿为成例的在中书省署内种植紫薇花,其性质和要坊州进贡杜若没什么两样,却被历代因循,不觉得不对。现在中书省舍人院的紫薇阁前植紫薇花,就是袭用唐代的成例。汉人饮酒数石不可信的原文是,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予以制酒法较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每秫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然汉之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谓石乃钧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计之,当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于定国饮酒数石不乱,疑无此理。较,通校,考校,检验。醨(li),是指薄酒的意思。秫(shu),是指粘高粱米。于定国,为西汉后期大臣,官至丞相。《汉书》有传。全文翻译过来是,汉代有人饮酒一石不醉。我以酿酒法考校,汉代用二斛粗米能够酿出六斛六斗酒。现在最薄的酒,用一斛粘高粱米,不过能酿成一斛五斗。若采取汉代那种酿酒,酿成的酒是原料的三倍多,则不过稍微有些酒味而已,能饮者饮多了也不醉,应该无足为怪。但汉代的一斛,也相当于今天的二斗七升,人的肚子里又如何容得下二斗七升水?或说饮酒一石指的是作为重量单位的石,即一百二十斤,用今天的秤来换算,相当于三十二斤,那也等于现在的三斗酒。史书上说于定国饮酒数石不醉,恐怕没有这样的道理。古说济水伏流地中的原文是,古说济水伏流地中,今历下凡发地皆是流水,世传济水经过其下。东阿亦济水所经,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用搅浊水则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济水性趋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浊及逆上之疾。今医方不载此意。济水,古时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古代所说的济水包括两部分,一是黄河以北部分,源出河北济源河,流入黄河。”


状态提示:第675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