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真密求得之。闻弩营中砧声,求得丧车一铎,入振之于东南隅,果有应者。掘之,得石一段,裁为四具,以补乐虞之阙。此妄也。声在短长厚薄之间,故《考工记》:磬氏为磬,已上则磨其旁,已下则磨其端。磨其毫末,则声随而变,岂有帛砧裁琢为磬,而尚存故声哉?兼古乐宫、商无定声,随律命之,迭为宫、徵。嗣真必尝为新磬,好事者遂附益为之说。既云裁为四具,则是不独补徵声也。《独异志》,为唐代李亢着,今大部分已亡佚。虞(ju),亦作簴,悬挂钟、磬的木架。徵(zhi),古代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之一。李嗣真,为唐代人,擅长鉴赏美术,精通音律。弩营,指军队中制作弩的作坊。砧,是指切割或砸、捶东西时垫在下面的器具,如砧板、铁砧、石砧等。铎,是指大的铃。古代宣布政事或有战事时用。隅,指角落的意思。四具,是指四块。阙,同缺。《考工记》,为我国先秦时专门记述各种手工业工艺的书籍,作者不详,有论者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科学技术文献。磬氏,指制造磬的人。磬,为古代打击乐器,形状有点像曲尺,用玉或石头做成,悬挂在架子上。已上,指声音的频率高了。下文已下则指声音低了。帛砧,指用来捣帛、捶衣的石砧,这里指李嗣真掘地所得的那块石头。定声,这里指固定的音高。迭,这里是交替、轮流的意思。附益。这里是牵强附会、添枝加叶的意思。全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指,唐代的《独异志》一书中说:唐朝是在动乱的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悬挂编磬的架子散失了,所剩的编磬里唯独少了一个徵音。李嗣真很神秘地找到了它。据说他听到了军营造弩作坊里的捶衣石发出的声音,便找来一只丧车上的大铃铛,跑到弩营东南角上去摇,铃声果然引起了地下的回声。于是挖掘那地方,找到了一块石头,把它切割成四块,做成磬,用来补齐了编磬架上缺失的徵音。这是很荒谬的。磬的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它的长短厚薄,所以《考工记》里讲:做磬的人在制磬的时候,如果磬的音偏高了,就磨它的两边;如果磬的音偏低了,就磨它的两头。只要磨去一点点,磬的音就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哪有把一块捣衣石切割打磨成四块以后,它依然还能保持原有声音的呢?再说在古代音乐中,宫和商音是没有固定音高的,是随着乐律的变化而定的,可以交替作为宫音、徵音。由此看来李嗣真肯定曾经做过新的磬,有些喜欢多事的人便牵强附会、添油加醋地编造出了上面的故事。既然说把石砧分成了四块,就不会只用来补徵音了。润州玉磬篇的原文为,《国史纂异》云。。。。。。。”


状态提示:第698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