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址在纪山之南,故后世又称纪郢或纪南城。吴军攻入郢都,两年后楚昭王迁都于都,在今湖北宜城东南,不久又迁回故址。楚惠王即位之初,又曾迁都于鄢,在今河南鄢陵西北,不久亦迁回故址。秦军破郢,地入秦,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后来楚考烈王又曾先后迁都巨阳,在今安徽阜阳北、寿春,在今安徽寿县西南。所有这些迁都的地点,楚人都称为郢,故有南郢、北郢等区分。沈括本条下文所考,亦是有关郢都流变的一种看法。宋玉,为战国时楚辞作家,为屈原之后最有名的代表人物。《问》,当视为《对问》的简称。《文选·对问》载其原题为《对楚王问》。本条下引宋玉文字皆出此篇。引商刻羽,杂以流征是,按传统的解释,此八字大意谓在歌唱时,不是顺着商声下转的次序引入羽声,而是克制羽声,逆转而流入了徵声。宛郢城,《古诗纪》注谓宛一作纪。若作纪郢城,则即纪南城。全文翻译一遍的意思为,世人都称善于歌唱的人为郢人,郢州至今还有白雪楼。这是由宋玉《对楚王问》所说的客有歌于郢中者而来的,其文记载这位歌者始唱《下里巴人》,接着又唱《阳阿薤露》,然后又唱《阳春白雪》,以至引唱商声,抑制羽声,杂入流变的徵声,世人遂因此而称郢人善歌,根本就没有考察宋玉这些话的真实含义。他说客有歌于郢中者,那么歌者就是客而不是郢人;他说客唱《下里巴人》,郢城中跟着唱和的有几千人;唱《阳阿薤露》,唱和的有几百人;唱《阳春白雪》,唱和的就不过几十人了;而到他引唱商声,抑制羽声,杂入流变的徵声,则唱和的就只剩几人而已——以楚国的故都,人物众多繁盛,而能唱和的只有几个人,那么郢人不懂歌唱真也过头了!所以这文章不过是宋玉自称曲高和寡的一种比况。《阳春白雪》之曲,郢人所不能唱;以他们所不能唱的曲子作为代名词,白雪楼,称道他们有善歌的风俗,岂不是大错特错了吗?《襄阳耆旧传》虽说楚有善歌者,歌《阳菱白露》《朝日鱼丽》,和之者不过数人,而并没有《阳春白雪》的曲名。再说,现在的郢州本来称为北郢,也不是最早的楚都。有人说楚都在今天的宜城境内,那里还有故址的遗迹存在,这看法也不对。那地方是古代的鄢,而不是郢。据《左传》记载,楚成王使斗宜申为商公,沿汉泝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他先是沿着汉水来到夏口,然后溯长江而上,那么郢都应当在长江岸边,而不在汉水流域。而且楚王先在渚宫,从渚宫下来见他,那么渚宫大概就在郢都。楚国开始建都丹阳,在今天的枝江;至文王时迁都于郢,昭王时又迁都于都,都在今天的江陵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