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三国之旌旗战八方>第一百二十八章 废史立牧

当蹇硕在拿到名单后,立刻就开始组建起了新军来。而刘赟在回到亭侯府后,也召来了太史慈说道:“子义,我已保举你为了西园八校尉之一,这可是陛下身边的亲军,你入了西园后,要与其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要将那些新兵们掌控在你自己的手中,明白了吗?对了,过几日我把武安国也调来做你的副手,这样你们两人就能更快地掌握到自己的兵力了。

这西园八校尉名义上是以蹇硕为主,但其他几名校尉都是从世家门阀中选出来的,所以尽可能与他们搞好关系,对你也是有好处的。现在我就把其他几个人的资料告诉你,这样也便于你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说着刘赟就把其他几名校尉的关系原原本本地告诉给了太史慈,同时还告诉他有什么事情就去侠客楼找史阿,那里就是他们的一处秘密联络点。

当太史慈在记下了刘赟的嘱咐后,也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准备了起来。同时刘赟也写了一封加急信,并让一名亲卫送往了青州。

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刘赟拜访了不少的亲朋好友,比如蔡府、卢府、袁氏兄弟及曹操等人。不过刘赟对袁术没能进西园八校尉的名单颇感到好奇,当他将心中的疑问告诉给了袁术后,袁术晃了晃脑袋才说道:“子安,你是不知道啊,我那位叔父竟然让我离开雒阳城,去扬州当一名太守。而那庶子却留在了雒阳城里,并且还进入了西园八校尉的名单中,这是何其的不公啊。要是我父亲还活着该有多好,绝不会把如此的良机让给一位庶子的。”

听到袁术的抱怨后,刘赟顿时就明白了什么。看来这袁隗也是在为他们袁家布局啊,将袁术放在他们老家的地盘里,除了有保护袁术的想法外,更有可能是让袁术在扬州、汝南一带招兵买马吧。袁隗也一定看出来了汉灵帝将命不久矣,所以才会有如此的安排。至于将袁绍安排进西园新兵里,很可能也是想掌控这股新兵的力量吧,毕竟袁绍的领兵能力比起袁术来可是要强上不少的,这样一来他们袁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当刘赟在想通了袁隗的目地后,不由得也在心里是竖起了大拇指赞道;果然是头老狐狸啊,也不愧是袁家的家主,难怪他们袁家能坐上这四世三公之位,果然没有一个是简单的人物。看来以后跟这头老狐狸打交道自己要多长个心眼才行,否则被他给卖了还要替他数钱。

就在刘赟对袁家起了警惕之心后,一支约为两千人马的青州军,已悄然地入驻进了刘赟的那处庄园里。这次带队的统领是徐晃徐公明,徐晃除了武技高强之外,同样在治军上也是很严整的,因此才会被曹操称赞为“有周亚夫之风”,这也正是刘赟找徐公明来的原因。

同时与徐晃一起来的还有武安国,当刘赟将西园八校尉的事情告诉给了武安国后,就让他先去找太史慈,这样太史慈才好将他安排进自己副手的名单里。

当刘赟在安排好了武安国的事情后,又把徐晃叫了过来,同样叮嘱了一番后,才回到了亭侯府里。果然没过几天武安国就进了新军之中,并正式成为了太史慈的副手,而太史慈手中的新军也有近三千人马的兵力。这样一来加上庄园里的两千人马,刘赟就在雒阳城里布下了近五千人马的兵力来。

当刘赟在完成了他这一布局后,才施施然地回到了渤海郡,他知道用不了多久朝廷又会有新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将彻底的形成军阀割据,所以他要坐镇渤海与青州,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

果然在中平五年{188年}的六月,汉灵帝接受了太常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这也就是历史上称之为的“废史立牧“。以刘焉为益州牧、刘康为青州牧、刘表为荆州牧、黄琬为豫州牧等。同年又以宗正刘虞为了幽州牧,其结果也就造成了各地军阀的割据,其中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也基本不再受朝廷的控制了。

当刘赟在得知了自己的老爹当上青州牧后,便悄然返回了济南王府。又与老爹、田丰、郭嘉、陈群等人密谈了一宿后,才又悄悄地潜回了渤海郡。

而刘赟这次回到渤海郡后,也开始秘密地深挖洞、广积粮了起来。同时他还对外称自己旧伤发作,并谢绝了一切的来访者。而就在刘赟闭门谢客的时候,汉灵帝刘宏的病情也开始加重了起来,并且已经有数月未上朝了。

当又一年的新年到来时,刘赟知道汉灵帝将命不久矣,所以他在秘密地向雒阳城发送了几封书信后,便又暂时地在府中是沉寂了下来。

汉灵帝刘宏有两子,一个叫刘辩、而另一个叫刘协。刘辩乃是何皇后所生,而刘协则是王美人生的,但汉灵帝却偏偏最喜欢刘协,也因此让何皇后生出了嫉妒之心来,并且还暗地里用药毒死了王美人。而王美人在临终前,将皇子协托付给了董太后抚养,也因此得到了董太后的喜爱。

并且董太后还常常劝汉灵帝策立皇子协为太子,这也让汉灵帝隐隐地有了废除太子辨的心思来。只是何皇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在朝中的权势很大,而汉灵帝唯恐引起不必要的后患,也因此在心里是犹豫不定了起来。

中平六年{公元一**年}的四月初夏,刘宏终于病倒在了软塌上,当他在临终之际时,便找来了中常侍蹇硕说道:“如果想要立皇子协为太子,必先除掉何进才行,这样才能免除将来的祸患。”

而蹇硕在领会了汉灵帝的意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八章 废史立牧--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