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胡途>第268章牛头岭

最终鲁山一系世家还是接受了秦正的提议。在王澄的见证下,或者说在他的组织下,双方就平贼的事情,达成了共识。

秦正负责平定鲁山贼寇,功劳当然是三方平分。之后,秦正有权利在鲁山补充兵员。缴获自然全部归秦正所有。当然还有之前秦正提出要一半物资的要求,也一致通过。

说起来也是好笑,平贼之事,八字还没有一撇,就已经在商量之后的事情。仿佛那贼人都是泥捏草扎一般,只需挥挥手就全部灰飞烟灭似的。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秦正是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再起码,只要找到合适的机会,重创一下贼寇应该没有问题。

毕竟也是打败过王弥,硬抗过匈奴的人,如今倒也算的上是战场老将。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对自己麾下三千人马的强大自信。

而鲁山这边,秦正是现在唯一的救命稻草。如濒临死亡的家伙,只想死死的把他拽住。至于征南大将军司马略,在荆州的风评着实不怎么好。

先不提能不能打败贼人,要是真让他找到借口,估计鲁山连天都要高出一尺,不把鲁山祸害一空,司马略怎么可能放手。

所有,论实惠,还是秦正比较靠谱。另外,其实救不救得出人质,鲁山世家到没有太大意见,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秦正说的让那些贼人有去无回。

没办法,贼人不平,鲁山一刻也不会安宁。

……

七天之后,鲁山县西城门大开。

今日里到也算得上天公做美,天气难得的来了一个万里无云,天空如洗。

秦正带着亲卫骑兵五百,领牛三一千五百步卒,拉着无数的物资,朝着五十里外的一处名为牛头岭的不知名小山岗而去。

这个地方是经鲁山县一系和黄林双方相互扯皮三天后,最终定下在这里交换人质。

至于定在这里,毫不出奇。两方都算的上地头蛇,牛头岭自然双方都不陌生,即使不是两方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合适的地方。

此地就只有一个不高的小山坡,高度不超过百米。又因为牛头山周边大小河流众多,完全没有什么开阔的地方。

秦正的骑兵想要在这里纵横驰骋,很难。黄林选这里,自然就是为了防备秦正骑兵特意选的位置。

同时因为牛头山北边靠着沙河,东北方又有一个昭平湖。倘若黄林想要凭借人数优势,四面围攻秦正,也没有办法。

秦正借助河湖的掩护,完全有能力固守待援。只需要防守一面的话,来多少人,秦正也不怕。

还有一个,就是五十里,不远不近。刚好不管是秦正还是黄林,都只需行军一日就可到达。如果是急行军,也许半日也可完成。

浩浩荡荡几百两辎重车,如一条蜿蜒几里的长蛇。

秦正骑在马上,眼睛微眯,静静的往前行进着。

五百亲兵围绕在他周围,不时有斥候在前后左右四处进进出出,汇报着周边十里的最新情况。

李能全程负责这些事情。跟着秦正,他如今虽然只是一个亲卫营统领,但早已经适用了秦正交给他的这些事情。

甚至很多时候,还会直接接手亲卫营的指挥。所以此刻秦正才能如此闲情逸致的坐在马上闭目养神。

在秦正心中,他一直的理念都是把握大方向。事事如诸葛一般,事必躬亲,他可不愿意。

他更愿意用制度管理军队,用法制代替人治。如此,上至一军统帅,下至各什什长,他麾下各部,如今倒也习惯了各自完成各自的工作。

甚至有时候他还会恶意的猜想,就是因为诸葛亮事必躬亲,所以导致蜀汉后继无人。诸葛一死,蜀汉也就跟着亡了国。

卢谧依然举着秦正的大旗。看着眯眼仿佛睡着了的秦正,又看了看在那里忙的不可开交的李能。不知怎的,他心中不知为何突然想到了他当初翻看《史记·淮阴侯列传》之时,韩信对刘邦说的一句话。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他在秦正军中已然有了一段时日,听得多了,看得多了,感受自然也就多了。

虽说秦正平日里管的不多,但军中不分上下,不分胡汉,俱都愿意为秦正效死。

他不知道这是不是书中所谓的天授,但他自己在这里待久了,确实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这里,喜欢围绕在秦正的周围。

因为行军速度不快,卢谧此刻到还有心思胡思乱想。不过也就在他的胡思乱想中,牛头岭到了。

……

牛头岭以西,二十里的一处河滩,黄林领着二万大军正在休整。

自与鲁山定好时间地点,黄林早早就派出前锋李宫领一万人马,提前去了牛头岭。

三万人马,分成两部,他这除了防人之心,自然还有害人之意。

“报……!大都督,鲁山县押送物资的部队,已经到了牛头岭。此刻正在扎营!李宫将军派卑下前来禀报,并请示都督,可有后续将令!”

听到前锋斥候的回禀,黄林在心中一通算计。

“一日五十里,三更造饭,五更出发,走上十个时辰倒也差不多了!”

随即开口朝斥候问道,“可曾探查到是何人领军?士卒几何?李将军可有什么建议?”

“回大都督,看打的旗帜,不是王而是秦,应该是那王刺史麾下偏将之类。另外,他们有骑兵数百,步兵千数。辎重车数百,都装得满满当当,东西看样


状态提示:第268章牛头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