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求活在金朝末年>二十三章:鸳鸯阵(上)

在陈理的计划中,未来学徒们的课程将分为三门,分别是“数学”,“思想”,“历史”。

数学不用多说,就是简单的算数和几何,中间会插入一些现代的绘图法,将一些关于误差和公差的概念灌输给学徒。

“思想”则是将陈宪知道的一些近现代思想精粹灌输给这些少年。

在制定“思想”这门课的大纲时,陈宪颇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陈宪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生,人文方面,他只对历史有兴趣,几乎没有读过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哲学著作,他所掌握的相关知识,来源非常零散,完全不成系统,而且很多似是而非,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正确。

最后思来想去,他也只能采用老办法,用名词解释的方法编写大纲,将自己零零散散的知识零零散散的呈现出来。

“历史”算是陈宪的强项,不过他教历史并不是单纯为了让学徒们了解历史,而是为了“思想”课程服务,一方面通过残酷的历史真相黑一黑封建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历史的对比,让少年们知道所谓的“公正”,所谓的“冥煮”,所谓的“契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相对于教育,陈宪更满意的是对少年们的军事训练。

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对少年们进行队形队列训练。

幸亏少年人记性好,短短一个月时间,学徒们已经熟练的记住了左右方向和各种口令,能够随着陈宪的口令熟练的前进,立定,向左(右)(后)转,左(右)转弯走。

完成了队形队列训练,陈宪开始对少年们进行军阵的训练。

陈宪之所以要将少年们分为十一人一队,原因很简单,鸳鸯阵就是一队十一人。

作为一个古代战争爱好者,陈宪当然不可能不知道鼎鼎大名的鸳鸯阵。

鸳鸯阵是明代名将戚继光用来对付倭寇的一种疏散的战斗队形,在明朝抗倭战争中打下了赫赫威名。

据历史记载,明朝倭乱前期,几十个倭寇就能杀到南京城下,沿途击溃明军数以千计,让大明朝举国震惊。

但是,当戚继光练成戚家军,鸳鸯阵一出,以数千戚家军对数千倭寇,不但全歼倭寇,自身伤亡仅只有数人!

如此伤亡比,在整个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

历史上凡是出现这种夸张的伤亡比,往往是精锐碰到了乌合之众,但倭寇显然不是乌合之众,这些以战败的日本武士为核心的海盗,拥有着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否则也不至于让偌大一个大明朝举国震动。

平倭战争的前后战绩对比,让戚继光和他的鸳鸯阵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耀眼的光芒。

作为一个古代军事发烧友,陈宪当然不会不了解鸳鸯阵。

上大学的时候,为了这个鸳鸯阵,陈宪和网友撕逼不下十次。

有一次被人打脸打的实在太狠,陈宪一怒之下,在网上找来了《纪效新书》,又买了一本介绍鸳鸯阵的古代军事书籍,下功夫对照着研究了这种与众不同的古代战术。

越是了解,陈宪就越对创出这个阵型的古代军事家们佩服不已。

鸳鸯阵的创造者综合了倭寇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情况,创造了这个几乎能完美应对倭寇战争的战斗队列。在盾牌、长矛等各种长短兵器紧密结合之下,在面对小规模步兵战斗时,它几乎完美无缺。

鸳鸯阵的基础阵型是两个纵队,一个长牌(长方形的大盾牌,可以几乎遮蔽盾牌手的全身)手,一个藤牌(圆形的藤编盾牌)手站在纵队最前方,为身后的战友提供防御,两个狼筅手在盾牌手身后辅助防御,再后面是两排共四个手持六米竹杆长枪的长枪手,只负责刺杀伤靠近的敌人,最后面是两个镗钯手,负责掩护侧后翼。整个队伍还有一个武艺高强身披铁甲的队长,或站在两个盾牌手中间,或位于藤牌手身侧,为队伍查漏补缺。

鸳鸯阵还能轻松的从纵队转变成横队,只需要狼筅手上前两步,走到盾牌手两侧,加上披盔甲的队长居中,五个人组成第一排,这五个人全是防御角色,形成的第一排正好挡住敌人,为身后的长枪手创造杀敌机会。

第四排的两个长枪手上前两步,走位到第三排两个长枪手的两侧,最后的两个耥耙手再上前,走到四个长枪手的两侧,提供掩护。

这样一来,两纵队的鸳鸯阵眨眼间就能变成两个横排。

除了纵横编队,鸳鸯阵还能变成四排,变成以盾牌手凸前防御,狼筅手和队长居于第二排,四个长枪手居于第三排,两个耥耙手游走于队伍的最后排,为长枪手提供掩护。

鸳鸯阵还能拆分两个或三个小队,以应付复杂地形或者追击的需要。

总之,鸳鸯阵是一种长短攻守搭配合理,又灵活多变的小型步兵阵列。

当然,鸳鸯阵并不是万能阵,这种阵型只适用于复杂地形中的步兵冲突,并不适于在平原上进行大规模多兵种的会战,这种阵型无法应付骑兵的冲击。

不过,以陈宪目前的处境,也用不着考虑大规模的战争,鸳鸯阵正好。

鸳鸯阵当中,使用了两种比较少见的奇形兵器,那就是狼筅和镗钯。

陈宪发现,鸳鸯阵战法的核心,正是狼筅和镗钯。

先说狼筅;没有剃去枝杈的大毛竹,顶端装上一个铁质的枪头,就是狼筅。

在认真研究纪效新书之前,陈宪和大多数网友一样,认为狼筅就是为了挡住日本武士的大太刀,


状态提示:二十三章:鸳鸯阵(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