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囚唐>五十二 要出事儿

安业县,金亁村。

村名听起来既富贵又内涵,过客问了便会知道,它不过是因为紧邻金井、乾右两条河而得名。

当年李唐起义军围长安时,有将领看这村子太可怜,拨了一袋军粮,让所剩的村民勉强糊口,熬到新一拨耕种收获,村子可能就此消失。

李唐称帝以来,长安附近总算太平了,老百姓得以在战争的间隙喘口气,金亁村慢慢恢复了人口。

神州大地上,如金亁村这样受到百般蹂躏的村子不知有多少,它们中许多没能逃过被赋税、徭役、官霸、土豪、流兵压垮的命运,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金亁村已算十分幸运,而它的运气是李唐给予的。

因此,它对李唐忠心耿耿。

每有募兵,村中百姓从不逃役,粮税、布帛税也缴得积极。

苦日子中滚出来的人,对落了难的人总是格外关照,能搭把手绝不吝啬力气。

就如三年前,村民张老汉就曾救起过一个受了伤的年轻人。

据那年轻人说,他叫王三郎,是车队赶车的。

他们的车队在三十里外遭遇流兵抢劫,不知杀死、打伤了多少人,他趁乱砍断了一匹马的套绳,骑马逃离,这才捡回一条命。

命是捡回来了,伤可够重的。

他不知何时跌下了马,又不知何时被张老汉发现,带回了家。反正张老汉发现他时,整个人已成了血葫芦。

张老汉拜托邻居家的张四郎去请医师。医师在近百里外的安业县。

张四郎套了牛车往安业县赶,一个来回便是两天。

幸好出事时已快入冬,天寒,伤口不易发炎感染。

郎中在金亁村住了十几日,救回了王三郎一条命。

自那以后,王三郎与张老汉结了缘,两人以父子相称。王三郎走商,总要顺道去张老汉家看看,遇上农忙时节,又无商可走,王三郎就去帮着干些农活儿。

村里人都说这小子有良心,孤老头儿总算有个盼头了,以后也有个送终之人。

出事以后,王三郎确实来了村里。

他本不想在村中停留的。按照原计划,接上张老汉,他们应该远走高飞隐姓埋名。

在交通、信息极为闭塞的大唐,犯了罪,只要逃个数百上千里,便绝不可能被抓住。相见欢

“不是来拿你的。”

“啊?我儿?我儿他……”

闫寸已将反捆了双手的王三郎交给不良人,进屋,道:“老爷子,有什么告别的话,现在说吧,您这么大岁数,往县衙跑,可太折腾了。”

他本无恶意,却还是把张老汉吓哭了。

屋内已燃起油灯,一灯如豆,闫寸清晰地看到,在场的不良人向他投来了“闫县尉这种事您就不必亲力亲为了,交给我们,您可千万少说两句”的眼神。

好吧。

闫寸默默出屋,待屋内张老汉的情绪平稳些,又有不良人叫来邻居家的小子陪着,闫寸便带人离开了。

路上,闫寸遇到了一队骑兵,数百人。

他们穿着制式统一的山文甲,无旌旗,刻意隐匿番号,行色匆匆。

两拨人顺路并行,有不良人搭话道:“兄弟要进长安?”

对方并不回答,只反问:“你们呢?夜行办差?”

一名不良人道:“是啊,仗眼看就要打完了,你们可以歇歇喽,贼人可抓不完……”

另一名不良人道:“乱不当兵,安不为役。”

意思是乱世千万别去当兵,世道安稳了别去当衙役。

众人调侃说笑几句,又有不良人打听道:“我看诸位队伍齐整,军纪严明,必是铁师,来这长安附近,可是长安要出什么事儿?”

一名队正策马赶来,道:“几位要去办事,还请速行,莫跟我们耽搁时间。”

他虽未明说,但意思已十分明显:

我们的任务高度保密,没事别瞎打听。

闫寸一看,赶忙对手下道:“公事要紧,快走。”

他又冲那队正一拱手,道:“叨扰了。”

几人纵马狂奔了一段,怕将被装在口袋里的王三郎颠坏了,才停下。

有不良人凑上前来,给闫寸递上一小块麦饴。

闫寸接过,没吃,只揣进了腰间的皮袋内。

“你刚才偷偷拿这玩意儿跟人换消息了?”闫寸问道。

“还是县尉眼尖。刚才有个小兵偷偷跟我说,最好离开长安,离不开的,就少在万年县地界待着……我再问,他就不愿细说了……您说,是不是要出事儿?”


状态提示:五十二 要出事儿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