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军事历史>东汉小霸王>第二百一十六章 论茶(上)

却说就在孙策入宫面圣之后,贾诩也坐着马车驶入了许都颍川荀氏的府邸。

颍川荀氏,那绝对是东汉时期最大,也是最为主要的士族之一了。当时士子中就有“汝颍多奇士”之说,而荀氏,则是颍川众多士族的代表之一。

荀氏见于史籍记载者达一百多人,且在朝廷中坐到高官的人很多。这也要得益于荀氏的婚姻基本上都是与皇室联姻,结婚的对象不是皇贵,就是当时一流的士族。也正是这样的“名门望族”,才是朝廷中左右入仕为官及官职升迁的重要途径。可以这么说,在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度以前,像荀氏这样的大家族,基本上就能垄断一部分朝廷用人或升迁两道途径。试想一下,手握如此命脉之权力,又怎么会不为我所用?

贾诩今日拜访荀彧,则是为了在北方士子人群中,找到一个长期合作的盟友。怎么说呢,江东虽然也是人才济济,但发展迅速的孙策地盘,还是多少出现了一些人才贫乏的情况,特别是善于行政方面的中层能吏最为稀缺。如果这次能够跟颍川荀氏拉上关系,那么江东就可以借由荀氏为中介机构,将北方的人才源源不断的吸引到江东去。孙策有信心,只要这些读书人肯来,他就有把握让这些人乐不思蜀!额...不对,是乐不思魏!

贾诩这次只身前来,身后跟着的,也只有负责赶马车的朱雀一人。马车到达了目的地,贾诩跳下车,对着朱雀小声叮嘱了两句,这才递上拜帖,等待着荀彧的接见。

门口的小厮进去没多久就跑了回来。

“先生请进,我家老爷有请。”

小厮礼貌的躬身为贾诩引路,而贾诩也很客气的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之后就跟在那人身后走进了荀府大门。

从荀彧在许都的这座府邸能够看出,他虽然在朝廷中位高权重,可平时在生活上却还是非常节俭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曹操以身作则的影响,但贾诩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这座宅子不管是装饰还是材料等,都是以坚固耐用为前提选择的,一路上他也没有看到哪怕一处花哨的装饰。

走了不多时,贾诩就跟着那小厮来到了荀彧平日办公的书房内。

“老爷,贾先生到了。”

那小厮通报了一声,就躬身退了下去。

荀彧此时正坐在一张矮机前,认真的批改一卷竹简文书。看到贾诩进来,荀彧放下毛笔,热情地迎了上去。

“文和先生,今日怎么有空到我府上拜访?真是稀客呀!”

荀彧与贾诩互相行了一礼这才走上前挽住贾诩的胳膊,将他引到了桌边坐下。

“来人,上茶,另外告诉其他人,这段时间不要来打扰我。”

荀彧对门口的家仆交待了一声,这才抱歉的笑道:“文和先生肯定有事要与我说,这样我们也能不被打扰,来,请喝茶。”

侍女送来一壶茶和两个小茶杯,荀彧挥手打发侍女退下,他则亲自给贾诩倒了一杯茶。

“请~”

荀彧的动作轻柔且缓慢,在他的世界里,仿佛这倒茶、喝茶之事,是无比神圣的仪式一般。

两人端起茶杯都是轻轻浅酌了一口,这才放下茶杯回味着口中的茶汤滋味。

“啊~口感清雅绵长,让人舌底生津~好茶啊荀令君,这可是黄山上的云雾毛峰头尖茶?”

贾诩闭着眼回味了半天,基本已经确定这是产自黄山的毛峰嫩尖茶了。

荀彧呵呵轻笑了两声说道:“文和先生好本事啊,只第一口就喝出了此茶叶的产地,佩服~”

荀彧刚说到佩服,就像是忽然想起了什么:“哦~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这种喝茶的方法,分明就是从你们将军府里传出来的~呵呵呵,孙将军好本事啊!现在这种泡茶的方法在世家和文人之中非常流行,可比之前的煮茶之法要方便,也要美味许多啊!”

荀彧所说的煮茶之法,其实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经常喝茶前先要“烤茶”,主要针对饼茶,要烤到有了香气为止。烤好了,趁热用纸袋装起来,以免茶叶的香气散失掉。等到茶叶冷了,再取出碾成末。好的茶末像细米粒,不好的像菱角皮。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记载的煮茶法:

煮茶时,水烧至“如鱼目微有声”的一沸时便加入茶未,使茶的香味慢慢融入水中。

二沸时水如涌泉连珠,水面浮起一层“沫饽”,“沫饽”就是茶汤的“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盛出,置于熟盂之中备用。再在茶汤中加入少许盐,盐中和了茶汤的苦涩之味,使茶汤口感更加滑润。

继续烧煮,当茶水有如腾波鼓浪时,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入釜中,称为“救沸”、“育华”。

待精华均匀,茶汤便好了。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让“沫饽”均匀。

其实汉朝人的这种煮茶方法,更像是后世的那种“抹茶”,而并不像孙策前世时所喝的那种茶叶。也是因为孙策喝不惯这个时代的“抹茶”,于是才寻访名川大山,找到了种植茶叶的茶农,并且发明了这种无限接近于后世“功夫茶”的冲泡方法。而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种喝茶方法,很快就在整个中原的百姓和氏族中流行开了。

贾诩拿着茶杯对荀彧笑道:“嗨~要说我们那个主公小祖宗,一天就喜欢整出来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什么长腿的家具呀,啤酒呀,什么自助餐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六章 论茶(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