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考虑采用技术的难易程度,其实造一艘宇宙飞船就跟造一辆摩托车差不多,主要结构大致分为:能源动力、核心功能、附属功能等三部分。
摩托车的能源动力是烧汽油转化成机械能,核心功能自然是行驶,是机械能转化为运动的结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传动和轮子,而附属功能就多了,像什么真皮座椅、锁具、车灯、刹车等等,都可以算在里面。
放在飞船上也差不多,飞船的核心功能是要飞,核心部件就是引力矩阵跟离子推进器了,而能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给引力矩阵提供能量的灵气,和给离子推进器提供能量的电能,灵气来自于灵石,电能来自于聚变反应堆。
至于其他附属功能,自然要排在这些后面,除了充当飞船大脑的矩阵计算机。
毕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交通工具,不可能什么操作都由驾驶者自己来做,摩托车或许还可以,但是飞船就不合适了,因此还需要通过矩阵计算机整合出一个比较方便的驾驶系统。
摸清楚这些主要功能就可以开始组合、联动了。
——
夏承越在此之前已经制造出相应的功能模块,由于应用了矩阵集成化的手段,因此体积相比于“飞天号”来说要小了很多。
就比如飞船上的聚变反应堆,虽然在有了更先进的光点转化技术,可以直接将聚变产生的光能转化为电能,不需要蒸汽轮机了。
但是,作为聚变反应堆的核心组件——引力约束器的体积却始终无法缩小,这自然是因为在矩阵可以集成化之前,要想实现引力约束器的完整功能必须要这么多的矩阵承载物,也就是灵石。
灵石多了,自然体积也就大了。
而夏承越做出来的聚变反应堆,此时已经可以称之为聚变电池了。
原界,夏承越神识投影在某处虚空中,动念之间,一个边长差不多20厘米的立方体出现在这里,从外面看,这个立方体呈透明水晶状,但又看不到里面的具体情形。
隐隐约约的七彩辉光有规律地闪烁着,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弱的七彩辉光其实是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微小矩阵,只是由于分布太密集,以至于乍一看就好像是一个整体。
类似于分辨率极高的屏幕上的像素点。
正方体的六个面所采用的材料和灵石的材料一样,都是经过原界梳理过原子间距的水晶,作为矩阵的良好载体,夏承越自然不会弃之不用。
这六个面都布满了引力矩阵,通过六个方向上的压力使得内部的聚变反应得以持续发生,从外面看不到里面除了有矩阵的辉光阻碍外,最主要的就是因为里面有一层光电转化膜,将聚变产生的光能转化成电能。手机端 一秒記住『→\etv.c\o\m』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其实,如果没有官方事先已经研究出这个东西,夏承越也无法将其优化到只有薄薄一层的地步,任何材料只要到了夏承越手上,以原界远超原子级的物质操作能力都可以将其迅速优化到一个极限。
聚变电池能够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是借助了原界。
这么一个边长20厘米左右的立方体,其输出功率比得上完全能够比得上云中市老工业基地的那个聚变站,而且这还不是其最大的输出功率。
其反应核心和云中市的那个聚变站一样,都是1厘米左右的小球型空间,但是谁让聪明的大华人发明了更高效、更耐用的光电转化材料呢?
到了夏承越这边,首次吸收转化率不说百分之99,至少也有百分之98,而且只要通过控制进料,让光一直在内部循环,最终能够做到百分百转化,官方那边差不多也能做到这样。
只是,他们的光电转化材料首次吸收转化率并不高,为了保持聚变反应的持续稳定、以及输出电量的稳定,并不要求做到完全转化,而是会排出部分光(电磁波),表现在设备上就是增加了温控装置,随时给其降温。
但是夏承越不需要,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立方体。
当然,称之为聚变电池并不意味着它可以独立工作,比如接到某个钢铁厂去,并不能。
首先,其维持聚变反应的引力矩阵需要持续的灵气供应,也就是说这个可以输出电能的聚变电池还需要外接一个灵气电池,有点绕口,但事实如此。
其次,聚变反应的原材料,由于是模拟恒星聚变反应,用引力约束,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也跟恒星类似,只要是在铁前面的物质都可以作为原料。
但是综合考虑到反应效率、获取难度、反应难度,大华官方的聚变站主要用氦,月球上多得是,月岩加热就会分解出氦单质,反而氢的获取、保存都比较麻烦。
当然,这个麻烦并不是技术上的困难,只是相对于氦而言。
至于夏承越,当然是选择氢了,最轻的物质,原子序数为1,反应效率最高,获取保存也并不复杂,直接通过原界本源转化即可。
原界的成长很快,而且越来越快,现如今每天增加的本源已经用不掉了,哪怕全世界人都在消耗昆仑大陆上的灵气,因此夏承越在转化各种东西上面也不再苛刻,甚至还根据之前吸收外界物质的数量,返还给地球宇宙。
转化一点点氢实在是小意思了。
总的来说,聚变电池必须有它配套的设备,如氢仓库、进料通道、输电线路、灵气接口等,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聚变反应堆系统。